大家或许对敏感期、关键期这样的词汇并不陌生,这篇文章是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述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大家都知道,只有用符合他发展规律的方式去培养他,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现在很多家长完全忽视孩子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而是完全被学校牵着鼻子走。但事实上,人类产生学校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多年。这还是从孔子那个年代算起的。而我国独有的大班式教学模式到现在才短短只有几十年,但人类产生到现在已经超过百万年。
所以我们对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这一块的经验还是严重不足的。虽然我们的教育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进步是建立在试错的基础上的。你我的孩子就是他们试的那个错,学校进步需要时间,你的孩子也许赶不上。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学校的教育,但至少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认知发展规律之后,我们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进行有效的弥补。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包括很多特点。
一、从无目的到有目的,很多家长可能都发现了,经常是跟孩子聊天,聊着聊着就聊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中太有目的性。注意这里说的是你心中有目的性,而不是说你表达有目的性,你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学习。
孩子一听就听出来了,他自己不喜欢用这种有目的的方式去思考。而你的心中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你们的心之间就很难发生共鸣。那这个时候可能有家长就说了,能不能让我的孩子早点进入到有目标的那个阶段。看着他做事情有目标有动力,那我该多开心呢,是不是?
你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事实上未必是一个好事儿,为什么呢?就拿学习这件事儿来说吧,同样是学习的动力可能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我要考上大学,我要考上清华,所以我要努力。
第二种是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可我一学习一做题我就开心。
当然还有第三种,第四种,比如说我不学习,我妈就唠叨我,我妈就揍我。老师批评我,同学瞧不起我,这种是已经进入了有问题的状态。
二、就是我们要说的身心合一
老子有句话叫做“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说白了就是你的灵魂和你的身体能否走在一起,也就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当你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学习,你就喜欢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时候,你学习起来是感觉到很轻松很愉悦的。
但如果你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去学习的话,即使你目标感很强,你学起来会很累,而且效果往往也不那么好。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我们在刚学开车的时候,上车到开车整个过程总是很紧张。因为你要按照一个特定的计划,很有目的的去完成每一个动作。但如果你已经很熟练开车的时候,你就觉得做这个事情很轻松,甚至你还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当然了,我不鼓励大家这样做。
而对于学习更是这样子。学霸他的制胜法宝就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达到了身心合一。因为达到这个状态之后,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花的精力就非常少了,就像开车一样。
你看那些普通同学,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目的的,我要完成这个练习册,要不然被老师批评。我要完成那个东西,明天老师要讲,他一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而学霸本身就很享受写这个东西,所以写完了之后很轻松。甚至有的学霸还有别的精力去干点什么业余爱好。所以学霸主要不是赢在智商上,更多的是赢在他的这种心态上。
所以我们就不要用带有目的性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而要尽量想办法让孩子体会到学习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具体包括很多方面。
如果说把教材的内容拆解,让孩子感觉到知识本身有趣,可能对于绝大部分家长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至少我们都能够做到的一点就是不再给孩子的学习增加痛苦。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要在旁边唠叨,不要总指出孩子的错误。这就是不给孩子学习,而是增加痛苦。
而且在这些方面,学校做的其实是非常不足的。如果你不了解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可能就帮助学校一起去给孩子增加痛苦。但我们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了。具体怎么做,我会每天更新给大家详细的说。
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就是从具象到抽象。因为抽象的东西是符号化了的东西,它是为了表达具体东西而产生的,所以一定要先有具体的东西,这个抽象的符号才变得有意义。孩子认知发展规律也一定是这样子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学习他不理解,并不是说他笨,而是说我们没有给孩子了解这个具体东西的机会。
学校在这方面做的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我们家长要非常注重在这个方面的弥补。否则有的孩子学了太多的抽象符号之后,他觉得理解不了,他对学习就逐渐的失去兴趣了。比如学校讲分数的时候,老师通常会说分子相同的时候,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所以三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很多孩子到这儿就不懂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到底是个啥意思?他并不是因为不会计算,而是不理解这个概念。所以到这里他就开始对数学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了。
比如家长可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分数,专门来买一个蛋糕。爸爸妈妈和你咱们三个人把这个蛋糕分了,每人分的这叫三分之一,把隔壁王叔叔拉过来,咱们四个人分了,每个人得到的叫四分之一。那你看看是三分之一多还是四分之一多,这样孩子不就明白了吗?这就是具体的表达。
课文里面讲的苏州园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从来都没去过的话,孩子也只能想象。所以我们家长最好看看下学期教材上讲什么,假期呢尽量给孩子提供去到这些现场体验的机会。并且在游玩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带着目的性,要把它们结合起来用,这样子孩子就会喜欢上这个地方。当他学到这节课的时候,印象会非常深刻,他可能会很有兴趣,并且积极发言。还有可能从学完这一课之后,他开始对语文就有信心了。语文成绩就上去了,孩子每一个飞跃都很有可能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引发的。
所以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孩子发展规律,从具象到抽象。
我再说一个简单的吧,孩子学习知识的速度一定是由慢到快。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我们所认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在他们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同样是小学生来到中国考试,根本考不过我们。但是却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把孩子送到这些国家去培养。为什么他们的教育模式更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
在小学期间,他比我们走的慢,所以同龄的孩子过来考不过我们,在初中高中的时候,他们加速比我们快,因为他们在小学期间学知识虽然少,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搭建底层能力上了。这就是他们的教材在知识密度释放的速度上,更抓住了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
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小学期间不要过快的给孩子教更多的知识。很多家长就急于拼命的提前学这个提前学那个其实这样做未必是好事。周易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潜龙勿用,在孩子这方面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你不要提前的去运用它。
比如说孩子在五岁的时候,如果教了数学,那么他就习惯了用背诵的方式去把数学的几加几等于几给背下来。那么等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到了能够驾驭数学的时候,你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让他理解数学。他已经不习惯了,他已经习惯了这个东西就是背下来的,
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提前,有一个就很特殊,是语言类的东西。但要从说开始,而不是很早就让他写,我就见过三四岁的小孩开始自己组词造句。然后有的时候会说反话,就是练习反义词,但我们学校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教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最终决定什么时候给孩子教这个东西,还是要看孩子自身的兴趣。如果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就可以多教。如果他对这个东西已经感觉到很头疼了,你这个时候再让他提前,结果很可能就是他对这个学科丧失信心,不想学了。
可是有的家长他就是放不下呀,总担心自己孩子落下。如果是这样,你就想想那些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小学生考试总是考不过我们。但他到了成年之后,却总体上比我们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你心里就踏实了。
其实家长的这个思维方式也非常重要。前者是我让孩子提前学是为了不被落下,这是一种逃避式的目标。后者是我让孩子慢点学,是为了顺应他自己的发展规律,这是叫做接近性目标。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接近型目标的人,而不是逃避型目标的人。
其实家长的这种心态才是改变孩子的根本,我也会在后面的文章里面帮助家长去调整心态。关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可以讲很多很多。在一篇文章里面无法讲清楚,所以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不断的穿插,并且配合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分享给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