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总觉得自己上大学之后运气特别不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和朋友抱怨,想当初高考时拿下我们县城理科状元,被某大学录取,虽然不是C9级别,但好歹也是一所能叫得出名的。
前几天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和几个高中同学重新取得联系,他们现在或者有房有车,或者年薪是我的3倍有余,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学校都很一般,只是普通的双非二本…
在这里没有一点要歧视双非学校和双非毕业同学的意思,我也非常认可在职场中“能力大于学历”这一观点。
只是相较于,大家对双非学校存在一定刻板印象: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薪酬水平不如院校,而我却发现,如今身边很多双非朋友的薪酬水平和就业情况是好过我的。
看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会反驳我:清北高材生还有毕业后卖猪肉、当保姆的;开头便强调“毕业”的我,就业情况未必能代表整体水平。
确实,我算不上“之光”,但抛开极端情况不谈,身边就有很多双非同学,就业后的薪酬待遇好过不少毕业生。
01双非毕业生的薪酬真的拼不过毕业生吗?
未必。
在职场中,能力远比学历更重要,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有能力的人应该得到赏识和重用,就像很多HR说的那样,他们更看重他能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而不是哪所学校毕业。
我的同学之一,娜娜在某四线城市的二本院校读园林专业,是那种每每说出学校名,总会被调侃一番的学校。
大三的时候,娜娜独自一人来到魔都找实习,两周后获得了某上市教育机构总部办公室的HR的岗位,这份工作一直做到她毕业。
毕业后,她从核心部门组织人才发展方向,转做整个集团员工事务和福利方面工作。
差不多快一年的时候,果断决定跳槽到更大的人力资源平台,现在已经做到了世界强外企办公室的HR,薪水是我的2倍。
她从来不认为二本院校会限制发展前景,只是觉得一旦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就会看到光亮。
像娜娜一样从双非院校“走出来”的案例还有很多。
不过,双非学校真的和学校一样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吗?
既然没有歧视,为什么有些岗位招聘明确“仅限和高校毕业生”,有些单位不敢明确写,但潜规则就是国内只招聘毕业生。
难道学历真的决定人生的起点(这里的学历并不是指本科或研究生,而是双非或92)?
02学历决定人生的起点?
其实对学校的限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市场的供需不匹配。
茅台酒厂在年起校园招聘对于酿酒制造岗位由应届毕业生改为或毕业应届毕业生,原因就是每年争相报名的毕业生太多,给他们的招聘工作带来了极大成本。
国内人才资源过剩,当出现HR需要在投递过来的成千上万份简历中选拔出几百份后,自然就会出现“卡学历”的现象,社会从来都不否认双非高校学生能力不行,只是投递过来的简历太多,且大家都差不多,为什么不招更好高校毕业的学生呢,对外讲也更有面子。
如果说人才过剩是“卡学历”的根本原因,人脉和资源是毕业生胜出的另一个原因。
《令人心动的offer3》中集结了高颜值、高学历的一群优秀年轻人,一路表现优异从头赢到尾的王骁、李晋晔、詹秋怡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属于自带buff,在法律这个看重资源的行业中显得尤为关键。
双非毕业的同学没有师兄师姐资源,确实属于硬伤。
03内卷时代,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也有同学的焦虑,普通二本也有普通二本同学的焦虑,不同的环境决定了自己所做的选择,学历问题可能会影响职业的起点,但不会限制职业的天花板。
1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身边二本同学在职业发展上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非常明晰想要达到的目标和路径。
所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某一岗位,比如之前提到的贵州茅台,招聘时只要,那二本学校的小伙伴理性避开就好。
不过这时候有一个二本就读的小伙伴说,“不行,我就要去这个岗位”,那我会劝他考一个学校的研究生,然后再去应聘只招的岗位。
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明确了方向,总能找到通往理想岗位的路径。
2
理性对待双非学历
双非学校就读的小伙伴没必要妄自菲薄,也不用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