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发展 >> 正文 >> 正文

网红秋景如何打造颐和园大树修剪班班长有一

来源:园林 时间:2023/3/16

北京秋叶观赏已经进入尾声,深黄浅绿的绚丽秋景不仅留在了市民的相册中,其带来的愉悦观感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今年,颐和园的后溪河成了北京秋景“顶流”,年轻人穿着汉服来打卡,还有许多市民游客以“神树”“网红桥”为背景拍摄“大片”。

后溪河两岸的树木色彩斑斓,姿态也颇具韵味。如此诗情画意的网红秋景是如何打造的?颐和园园艺队大树修剪班班长杜劲松向新京报记者娓娓道来。

10月中旬,颐和园后溪河。颐和园供图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树木修出姿态神韵

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入,穿过苏州桥,就到了后溪河。碧绿的湖面明净如洗,两岸浅绿、深黄、橙红交错,斑斓树影和蓝天白云一同映入水中,浓烈的色彩与静谧的氛围相得益彰。偶有画舫船经过,宛如行驶在画中。

一棵漂亮的枫树颜色艳丽,弯曲的枝干探向水面,成了游客排队拍照的“背景板”。颐和园的树木有近3万棵,每一棵的姿态都影响着园林的景观,它们宛如浑然天成,丝毫不见人工修剪的痕迹。这正是大树修剪班的师傅们要达到的效果。

“要把这片枫林的干枝死杈都修剪掉,让树冠看着自然饱满,和湖中的残荷形成鲜明对比。”说罢,杜劲松又指了指河对岸高大浓密的景观树,“那些树冠相连,在蓝天的映衬下形成了一条平缓的弧线。我们修剪就要顺势而为,将突出的、显得凌乱的树枝剪掉,这样天际线倒映在水中,也十分有美感。”

后溪河两岸树木色彩斑斓,姿态也颇具韵味。新京报记者张璐摄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过去多年里一直延续下来的植物景观布局,不仅是颐和园造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中国古典造园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高超境界。

在颐和园,除了秋天的后溪河,春天的西堤桃花也堪称惊艳。春风拂过,桃花落英纷飞,桃柳姿态典雅,古风浓郁。杜劲松说,西堤树木的修剪上,要注重桃红柳绿和山水之间的透视效果,“不能密密匝匝的”。

杜劲松的修树灵感,来源于案头的一本“秘籍”——《芥子园画谱》。这部画谱集合了明清两代国画名家的经典之作,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等内容,是不少画家的“启蒙良师”。参考借鉴《芥子园画谱》及中国古代山水画上植物的姿态,是颐和园植物修剪的一个传统。

植物修剪方法大同小异,但在皇家园林颐和园中,一草一木的姿态要和楼台亭阁等园林景观环境协调,体现诗情画意,这考验着修剪者的审美和巧思。杜劲松把《芥子园画谱》放在手边,时常翻看,“这里的树木展示了最好的黄金比例,让人看着舒服。”

前不久,他要修剪一株独自长于山坡上的桃树,这棵树头重脚轻,有倾倒的迹象,但它的位置举足轻重,游客下桥后就会看到,关乎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在思考如何修剪时,《芥子园画谱》中的一幅临水桃花图突然出现在杜劲松的脑海,打开了他的思路。“这棵树可以将前端枝进行部分修剪,剩余的枝条垂向水面,明年4月桃花盛开,可以形成独树成景的效果。”

就这样,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熏陶下,他按照古画,将颐和园的一棵棵大树修出骨架、姿态和神韵。

杜劲松翻阅《芥子园画谱》,从中寻找灵感。新京报记者张璐摄

通风透光降高度,守护树木健康安全

与公众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