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诸多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的风格和气派独树一帜,它主要分为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浸润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追求自然的精神和我们内在的民族品格。
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中包含了我国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布局元素也十分丰富,有各种假山石块、奇花珍木,还会在园林中引入水系和鸟类,使园林中充满着大自然的生动野趣。
但其实江南私家园林并不只是古代追求生活质量的住宅,它还寄托了造园者内心的精神空间。除了各种自然元素,江南私家园林在很多地方都渗透着我国古代的宗教思想。
儒家思想贯彻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其重要内核之一便是“礼乐思想”。儒家的礼乐思想对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品格、理想抱负和审美意境都有着深远影响。江南的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其建筑风格和布局都受到了儒家礼乐思想的陶染。
一、儒家的“礼乐思想”
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早在先秦诸子百家时就已经存在,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被历代儒客尊崇。它的思想丰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萌芽,当时的人类文明非常落后,他们敬畏大自然的力量,相信有神灵的存在,于是通过音乐、舞蹈和唱诵咒语来祭祀神灵,表达自己的尊敬,希望神灵可以庇佑他们。早期的礼乐制度更多表达的是对神灵的崇拜。
后来到了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人们注意到自己本身的力量也很大,礼乐制度逐渐成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祭祀等活动的典章制度。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原始的神学思想体系被取代,礼乐制度开始走向“人本位”,重视人类本身。先秦时期是礼乐思想的的起源和集大成时期。
儒家的礼乐思想历经千年的发展,有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提倡“中和”,并且讲求道德伦理,提倡修己以安人,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中和”,就是人心的愉悦,强调安居足食的和谐心态。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家庭、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和谐。在礼乐思想中,“中和”是理想的终极目标,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道德伦理思想则强调人们在社会中应遵从的一些道德规范,人们遵守道德伦理的外在规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礼乐思想的根本原则便是道德伦理思想,它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在其上建立起君臣、父子、长幼之间有序的社会秩序。
“修己”就是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来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儒家提倡通过礼乐思想的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思想则赋予了自然万物以道德情感,强调心性的完善和人格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的品格和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境界。
二、“礼制”影响下的江南私家园林
儒家的礼乐思想,对历代的人们造成了很大影响,其影响自然也体现在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上。
那么“礼”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人类生活的建筑并不只是提供生存的环境,还体现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和自然行为。建筑空间是怎样的,能直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秩序。
园林并不只是居住的宅院,它更体现了居住者的精神品格和情感特质,在风格和布局上可以呈现出园林主人或造园者的人生理想和情感寄托。
私家园林的主要功能自然是供人居住,孟子认为“居养气”,中国传统的居所常常是“宅”和“园”相结合,住宅和园林放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
像这样“宅”和“园”的复合结构,前者是“礼”,后者是“乐”,二者的统一,恰恰体现出礼乐思想中的互补精神。
江南私家园林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傍宅地的城市园林和位于郊野的别墅园,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后者越来越少见。城市中的园林既可以照顾到居住者的日常起居,还能提供场地供人休闲游玩,是非常流行的建筑形式。
“礼”的思想还产生了含有宗教性质的宗祠,有一些私家园林中会设有祠堂,用处一般是供奉祖先排位,家族议事、宣传。祠堂是“礼”制的外在表达。
众所周知,儒家的“礼”制是非常讲究等级秩序的,对伦理非常重视,许多朝代都曾对不同等级的建筑规模进行明确的限制。
比如周朝时明文限制不同等级的人所能拥有的“囿”的面积。“天子之囿百里,诸侯之囿四十里”。《明史》中也曾记载过关于官员和庶民住所的规定:官位一品到二品的官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到五品的官员只能“五间七架”。
所以在古代,民间的乡绅再有钱,也不能建造不符合身份地位的豪宅。商人的宅院只能使用规模较小的蛮子门,不能使用不符合礼制的装饰品。
所以江南的私家园林的建造处处体现出道德伦理规范,其对宗法和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展现出“礼”制的精神。
在礼制所提倡的伦理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被概括成三种:君臣、父子、夫妻,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三纲五常”。
同样,在江南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也遵循着这种等级制度,表现在建筑上是布局的严整性,和非常注重轴线的使用,看园林的图纸可以发现主要的建筑空间大都分布在轴线上,而次要的空间则放在轴线的两端。
江南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基本沿着轴线呈对称的样子,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房间的分布也遵循着“男女有别”、“尊卑有定”的礼制规则,符合儒家对伦理价值的定义。
江南私家园林的“礼”,还在建筑的色彩上有所体现。色彩是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园林的基调,也是一种礼制的思想表达。
不同于皇家园林的气势宏大、色彩华丽,江南的私家园林多使用一些朴素的颜色,墙面多使用白色,砖瓦多为或深或浅的灰色,更多展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美,气氛比较舒适和谐。
三、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乐”
“礼”讲究的是等级秩序和伦理,“乐”则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比较讲究各种元素和谐统一,即使是看起来互相对立的因素,也通过园林艺术将其凝练成和谐的整体。
私家园林的建造者常常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自身的理想抱负融入园林的艺术风格中。比如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拙政园,其中有个“与谁同坐轩”,命名的灵感来自苏轼的词,体现了园林主人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可以看出,类似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将时针拨动千年,直到今天,走进这些园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园主的人生追求,这种美是超时空的。
私家园林也追求小环境的和谐统一。山和水均为江南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如何将山和水和谐统一成园中的景,是园林建造中非常讲究的一个环节。
江南私家园林还追求即可居住又可游玩的功能性设置,园中既有专门待客宴饮的庭廊,又有专门供人静下心来读书作画的书斋,还有用于欣赏乐曲的琴室、给客人住的别院等,体现了园林功能布局的和谐。
城市中的园林在闹中取静,展现了动静之间的和谐。虽在闹市却也能赏玩野趣,将无限的大自然放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乐”还指音乐、诗歌和舞蹈,这三者是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在古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私家园林中自然也体现出“乐”的韵律感。
如园林中的植物布局,高矮不一。高大的乔木、中等高度的灌木、地被植物,高低的排列非常具有层次感。树叶的疏密不一、错落有致也展现出自然的独特韵律。
“乐”还包含着感官上的享受。江南私家园林的建造十分注意视觉、听觉、嗅觉的感官冲击,所以园林中会引入鸟类、虫类,置身其中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雨打芭蕉、虫鸣鸟叫,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官体验。
综上所述,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和置景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与园林艺术融合统一,展现出我国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参考文献
《园林与中国文化》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