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享下常见置石的分类情况
一、置石的分类
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副属性的造景布置。
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乃至景观主体序列和主要的构建地形骨架,置石也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向导以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石材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蕴在环境中可起到点睛作用通常园林设计以及使用上,一半运用山石、小品点缀园林空间(常见的有驳岸、挡土墙、护坡、花台),即造景,又具实用功能,还能作为室外自然式的器设,如石桌、石凳、石栏、蓄水器等,所以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又可结合造景,使园林空间充满自然气息。置石与园林建筑相结合,陪衬建筑物,从某种程度上,打破建筑物的呆板、僵硬,使其区域自然。
根据工作实践,为便于实践操作,我们将景观的置石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不包括人工塑石。
A类:面比较明显的石头。如黄石,这类石头大多体积浑厚,有棱角,也有些边角比较模糊的。只要是可以明显分辨其不同的面和方向,我们就称为此类。
如下图。
B类:圆形石头
如巨硕石、卵石,石头难以分辨出面与边线,长宽比例接近,棱角不明显,凡是这种石头就是B类。
C类:造型特意的石头
像太湖石、灵璧石、石笋、英石、古植物化石等,造型特意,可单独成景的石头就归为C类。
一、景石的选购
造景选石时无论石材的质量高低,种类必须统一,不然会使局部与整体不协调,导致整体效果杂乱不堪。要理解设计的意图,准确把握置石的环境,如水体大小,建筑物的体量、植物配景等因素,必须从整体出发,这样才能使置石与环境相融合。
置石的大小控制可按如下原则执行:
1、大小的选择首先以设计方案中的要求为依据;
2、根据场地条件限制决定石头选择的大小;
3、依据工程器械的条件决定石头的大小。
依据方案要求选择石头的大小,如题铭石,独置的景石等,设计中常会明确标明石头的大小要求。一般题铭石以入口大小的空间、字数为参照,景石以场地大小为参照。
场地条件指的是需要置石的地方如水系的大小、平台的大小等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常用于知识的机械包括吊车、挖掘机、工程现场条件复杂,所以根据所能使用的器械决定石头的大小。
1、三分之一比例控制
水景驳案施工过程中,石头一般是群置的,石头购买的过程中注意一定的比例可以更加方便施工中效果的营造。水景驳岸(旱溪)中的卵石,大中小各占1/3(不含用于铺底的小卵石)这样的比例很容易进行。
(1)看面:供人观赏的面。相对来说,一般是石头上形态比较完整自然,色彩比价好的面。在置石过程中我们要将破损,污秽的部分隐藏起来,把较好的面呈现出来。这是对置石的老师傅艺术要求。眼到手到,准确的找到较好的面;
(2)平与正:在置石过程中,无论是直立还是横卧,也不管石头是圆形的还是方形的,石头都应该方平稳,不要出现倾斜歪塌的姿态。尤其是A类的石头,判别的标准是看顶面是否平正,亲自感受是否稳当。
见下图所示:
以下还有未处理到位的例子:
(1)、曲折变化
在驳岸、场地收编的时候,石头呈线性连接,尤其要注意曲折变化,从立面看上去,置石应是呈折线的,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平面上来看,线条都要给人一种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立面上看蜿蜒曲折、回味无穷:
·平面上看高低不平、蜿蜒曲折:
·注意事项,下面的石头不要成为一条直线,略低一些,而且下面的石头不要保持高低一致,否则效果不好。
实际只是过程中,石料的堆放往往无序,不一定能恰巧的找到刚好需要的十块,这时候只要把握两条曲线的原理,运用多块石头通过深埋,叠加等方式来改变石头呈现出来的形状,达到平面波折、立面起伏的效果。
详见下附图所示:
(4)疏密变化
疏密变化在知识中非常重要,严禁出现孤植得石头(设计师的要求除外)要注意与其他石头间的位置关系,要疏密结合。密的时候,要强调紧凑感、层次感。疏的时候不要出现平接或全部散点的情况。
如以下错误示范:
疏密变化中,要注意除了平面中的疏密布局,更多的是要从人的视角中去调整,摆放石头的时候要遵循下列过程:
A、看:先看现场,需要怎样的石头;
B、选:从石头中选择满足需要的石头;
C、摆:将石头到位,安排好朝向,并固定,放平稳,节奏紧密,层次鲜明,保证立面与平面曲线的效果;
D、再看:从多个角度看石头到位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E、大小搭配:大小搭配在任何时候都要格外注意。无论是驳岸,还是散置的石头,由变化产生美感,这个变化体现在体量、高低、前后等方面。
F、其他元素结合:
·与植物结合:置石区域要讲石头向外渗透,这也是疏密关系的体现。适当预留出合适空间的种植地,可以将植物渗透进来,让驳岸更加生动。同时,把植物的叶子从石头上垂下来,也能破掉单调的置石驳岸。
·和硬景结合
·跌水:跌水是水景置石的重要内容,项目需要做跌水时,首先要在所有的场地石料中选好作为跌水面的泄水石。如果条件允许,现场工程师可以直接参与到选购过程中去挑选需要的石头。
首先,选作跌水面的泄水石要薄且平。
其次,跌水面的大小以及高差要与石头大小相结合,大的跌水面需要多个跌水点。
最后,泄水石需要悬挑,已形成睡莲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