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颐和园园林艺术辑赏二

来源:园林 时间:2022/5/31

(拍摄:闫振霖)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点景建筑之一,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心部位,是著名的宗教建筑。万寿山前山中轴建筑群以排云门广场南侧“云辉玉宇”牌楼为起点,向北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建筑群依万寿山山势逐级上升,佛香阁更呈统领全园景物之势。光绪年间,该建筑群在原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的基址上改建而成,在拈香礼佛之用上更成为举行祝寿庆典的场所。(拍摄:毛珊)

(鸟瞰万寿山前山中轴建筑群-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转轮藏、五方阁等主要建筑)

“云辉玉宇”牌楼为中轴建筑群起点,北额“云辉玉宇”;南额“星拱瑶枢”,为群星环绕北极星之意,将排云殿比喻为天上银河中最明亮、最尊贵的北极星,建筑群作为当时慈禧太后接受庆典朝拜之所,意在赞美其为天上群星之首。(拍摄:顾彩华)

(拍摄:顾彩华)

(排云殿外景)(拍摄:王梅)

从排云门至德辉殿为南北三进山地院落,前后相差近20米,所有建筑均利用山体坡度自然上升的地势与开朗的空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出各自或壮丽辉煌、或勾心斗角的建筑形态。(拍摄:张继云)

(拍摄:王梅)

沿石台两侧八字形磴道拾级而上,即到达佛香阁南山门。“佛香”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佛香阁三层四重檐,八脊攒尖顶,黄、绿琉璃瓦顶,阁体用八根直通上下的大铁梨木为擎天柱,结构繁复;阁体构造全部为木质,依靠中国古建墓结构搭连的力学作用而建。清漪园时期建造的佛香阁于咸丰十年时木构部分全部被毁,光绪十七年在原佛香阁废址上按原样重建。(拍摄:王梅)

(拍摄:王梅)

(拍摄:覃耘)

(拍摄:张晓莲-上年冬天拍摄)

佛香阁高屋建瓴,将颐和园中四方交错的建筑景点全部统一在自己的周围,同时又显示了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阁上登临送目,眼前湖光潋滟,四围风光,尽收眼底。佛香阁北是一座琉璃牌楼,名“众香界”,名称源于佛经中虚构的国名,佛号香积,其楼阁园囿皆香,“佛香”之意也出于此。从建筑布局看,众香界牌楼是佛香阁建筑与佛教内涵的延续,又是智慧海建筑及后山四大部洲佛陀世界的导引和铺叙。

(拍摄:王梅)

(拍摄:覃耘)

(拍摄:覃耘)

(拍摄:张继云)(拍摄:张继云)(拍摄:张继云)

(拍摄:陈京安)

日落西山,华灯初上;暮色下山色氤氲,天地间更为清朗。田园诗人陶渊明在《饮酒·其五》诗中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日暮之美岂是在颐和园可以错过的?在颐和园玉澜堂后面的庭院中,坐西朝东临湖的两层小楼名“夕佳楼”,名字出自上面的诗句,意在夕阳时登楼眺望西山晚霞,得景极佳。乾隆四十二年,皇帝更作御制诗“夕蔼与之幻,生动复沉着。此景真最佳,倪黄那能作”以赞夕佳楼所望美景。

(拍摄:赵晓燕)

(拍摄:毛珊-夕佳楼西侧临湖景)

(拍摄:毛珊-夕佳楼前用北太湖石仿江南狮子林叠落而成的山石假山)

颐和园,包括其前身清漪园,造园时都吸取了许多江南园林的成分,比如我们熟知的清晏舫,原名石舫,其造型就是仿自江南园林中的“舫”式结构,模拟舟船形象,依岸建在水中。乾隆皇帝在《御制石舫记》中叙说了建造石舫的用意“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借用“载舟覆舟”典故自为鉴戒。清漪园时期,此处石舫上部为为木质中式舱楼,而后毁于火中;光绪十九年改建为西洋轮船样式,更名为清晏舫。

(拍摄:顾彩华)

(拍摄:王梅)

石舫西侧为荇桥,以水中荇藻命名,建筑东西向跨越在万字河上,桥上是长方形重檐桥亭。最为特别的是桥洞南北两边棱柱顶上各雕一只石狮,造型独特而精美,这也使得荇桥成为颐和园同类建筑中形态最美、建筑最精的亭桥。荇桥也是昆明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宽阔的昆明湖水域至此变成狭长而幽邃的河道,荇桥之精美,恰与此处的婉约相映成趣。(拍摄:毛珊)

(拍摄:王梅)

无论是山后蜿蜒的后溪河、还是山前开阔的昆明湖,“水”是颐和园妙处之所在,清澈、柔和、凉爽、窈窕、空灵、润生万物......乾隆十八年御制诗《昆明湖上》有“镜影涵虚牖,虹光映綵楹”之句,虚实之境的协调融合更是体现了颐和园的园林设计,使心灵和自然契合。

(拍摄:张晓莲)

以上图片由颐和园微摄影团队成员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