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國園林的ldquo天人合一rdq

来源:园林 时间:2022/5/19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1/

SUMMER

赏石行业综合服务平台

赏石艺术包装/宣传/展览/拍卖/交易/私洽/金融

中国园林的“天人合一”

思想提倡亲近、欣赏和赞美大自然,

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山石,

汇集了天地灵气,

吸取了日月精华。

在园林景观中,

石头,

已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石头,

它不单单是一种点缀、装饰品,

更是一件具有深刻内涵和灵气的艺术品;

它还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怀和精神追求。

石文化在中国园林景观中的起源要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的“苑”或“囿”、“台”是中国园林的雏形,而“台”是用土堆筑成的高台,象征着山岳。

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在自己的封地修建兔园,据《西京杂记》记述,该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由此可见,汉代的叠山造景之术已经出现一定的规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堆山筑石建造的园林一时间特别兴盛流行,许多士族官宦也纷纷建造私人园林,但是他们拥有的花园通常是小型的,因此都努力争取做到见微知著。在这种情况下,用单块石头点景来比拟山峰的造景模式初见端倪,后人称这样的石头为“特置石”。南梁人到溉的园中就有“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南史·到溉传》)。

唐宋时期,文人园林开始出现并很快繁荣昌盛起来,石景观向文人化的方向发展。该时期,我国园林的建造在规模、技术、构思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而且搜寻奇石及对奇石的评鉴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白居易曾作《太湖石记》,称“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宋代修建的艮岳体现了该时期非自然山水景观的最佳成绩。

石文化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相当的繁荣,士大夫的玩石和藏石已经不仅仅是园林中的怪石奇石。人们将体态较小的放置于盆盎之中,供于几案之上或是厅堂之中,开辟出石文化的另一番景象——山石盆景。我国石文化园林景观从汉代发展至宋代,筑石叠山手法变得逐渐娴熟,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筑石叠山的手法更是发展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并形成多种风格。纵观我国石文化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从对石的选材、造型、艺术造诣、工艺技术等方面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境以及精神追求。

园林中石景观的文化内涵

石之崇拜

首先,由于山石凝聚着山河海流的灵秀韵律,所以它本身就带有非常明显的自然特质,还拥有圆润的外表和坚实的品性。而且先人还信奉“万物有灵”,所以他们都非常敬重山川河流。其次,古有“石为云根”之说,这一说法也对先人们对山石的称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古代文化心理史上,先人由石的特性引申出刚正不阿、正直、坚强等释义,这些都是正人君子所特有的高雅品德。海德格尔认为它与生俱来的品性就是“坚硬、坚强、沉重”,正因为它的坚硬、沉重,所以它代表了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道,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石头跟竹子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也是对人审美和情感操守的双重提升。

石之美韵

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园无石不雅”、“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可见石之美韵在园林中的地位。巴金老人说,最好的审美方法,便是无法,只有做到“眼中无石,心中有石”,才能达致对园林景观最高审美层次。

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石有七美

一曰美在色泽。石的色彩有浓淡,有参差;光泽有强弱,有变换。

二曰美在形态。石因身姿不同其美各有千秋。我国许多传统艺术皆把神似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观赏石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曲尽其妙的境界。“形态毕肖”之石寥寥无几,而变形夸张的倒是比比皆是,其观赏效果在于越看越像,越想越真,有时会有蠢蠢欲动之幻觉,飘飘欲仙之美感,这便是石文化艺术之浪漫精神。

三曰美在图纹。美轮美奂的石图案纹理,时而单独出现,时而重叠交错,如南京的雨花石。

四曰美在个体。园林景观中常用的特置石,也叫“孤赏石”,可单独布置成景,如四大名峰:冠云峰、瑞云峰、朵云峰、岫云峰。

五曰美在组合。大自然这位无与伦比的雕刻家常常将不同的岩石和谐巧妙地组合成一块块“立体的画”。平地是两维空间,大量石块组合成山之后,平面变立体成为三维,山上杂植各种植物显得更为自然。

六曰美在命名。古人云:“一石易得,美名难求。”求得美石,授予芳名,便会给人一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精神上的愉悦感。

七曰美在意境。将石的形态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石的形态、神韵和体态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和它的鬼斧神工。所以就有将不同种类、不同体量的石块配置,形成一幅富有诗意的美妙画面的造景手法,这一手法加深了石景观艺术的意境美。如怪石和芭蕉搭配放置于屋檐、墙角处,形成一种“雨打芭蕉”的意境;数棵竹子配上数块石头形成荒山竹林的野趣。

石之情怀

在文人墨客的脑海中,没有任何生命征兆的石头却有着极其高的美学意境,他们能从石头丰富奇特的造型变化中领悟到它的美学价值。若把怪石供于几案之上亦或是厅堂之中便是古玩珍品,展现出高雅的兴趣与喜好,若将它作为盆景,一块怪石就成了万里之外的风景缩影,让观赏者感叹不已。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石头上题诗作画以抒发个人情怀,由此成就了诗与石的不解之缘,被附上诗画的石头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诗人梅尧臣在《邵郎中姑苏园亭》一诗中曾如此写道:“至今怪石存旧镌,七叶树荫黄金田。”其中“怪石存旧镌”就是说园林中遗存下来的怪石,完美地保留了古人的雕刻在石头上的诗文。

直到现在,很多古园林中还可以见到“诗与石”相联系的人文景致,诗与石专类花园逐渐出现,例如北京香山植物园就出现过紫薇属专类花园。诗与石结合能够让园内观赏者体会到石头的美,古诗的美,植物的美,书画雕刻的美以及互相融合的意境的美。如一块题有杨万里名句“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的奇石,安静地伫立在紫薇花丛前,别有一番韵味。

在我国崇石文化的悠久历史中,景观石能够受到大众的厚爱和赏识,甚至到了“无石不成园”的境地,是因为它包含着精神上和生活物质上的双重意义。

随着时光的流逝,观赏者能够从石头那形而下的具体实物引发出形而上的精神思考,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人对石头的审美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其物的本质,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不存在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要和平相处,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人与事物之间应平等相待。

因此,在我国的审美文化中,石不仅是表面意义上的石材、矿物质,更是拥有神秘力量的生命体。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获取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我们将及时删除。

汇石融通汇客厅上海市长宁区虹梅路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