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资源 >> 正文 >> 正文

文学山房旧书店小巷深处孤独的百年书店,承

来源:园林 时间:2023/8/7

苏州街巷市井里的守望者

十九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商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将一些传统行业已挤压得无法生存,只能纷纷倒闭。

但也有一些守望者,他们不为时代所动,以不变应万变,用非凡的定力和执着的信念,不计金钱和精力,传承着,守望着。

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曾经的辉煌,守望的艰辛,共同守护这片文化的净土。

四代人守望的百年书店

在苏州古城平江路旁的钮家巷,苏州状元博物馆的斜对面,有一家并不起眼的旧书店叫“文学山房旧书店”。

这家书店创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见证了苏州百年古籍旧书市场的兴衰。

书店现由第三代传人97岁高龄的著名版本学家江澄波,和他的儿女们共同经营,每天早上九点开门,下午四点半打烊,江老先生每年天,只在年初一、年初二休息两天,其余时间都照常上班。

这样的坚守,感动了众多网友,网友将文学山房书店评为“全中国最孤独的书店”。

曾经的辉煌

对于苏州旧书店的起源,据记载,早在唐代已有书籍的买卖,而到明清之时,苏州的旧书店已然十分的发达。在明代有书坊七十多家,清初有二十八家,至乾隆、嘉庆年间有三十六家,可以说是店铺林立,文化氛围浓厚。

护龙街是清代苏州书店的主要聚集地,光绪二十五年(),江杏溪(第一代曾祖父)在护龙街(人民路)嘉余坊口,创建了“文学山房”,年迁至大井巷北首,题写招牌的是后来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

其子江静澜(第二代祖父)将“文学山房”发扬光大,店内好书众多,海内珍本时有搜集,章太炎、叶圣陶、郑振铎等文化名人都来书店买书,在解放前后是极具影响力的书店。

艰难的守候

从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抗日战争时期,苏州的旧书店经营异常艰难,到后来几乎只有“文学山房”一家在坚守。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是什么样的韧劲,能挺过那么多的苦难,足见这家人有着超乎寻常的耐性。

年书业公私合营,文学山房并入苏州古旧书店,江静澜(第二代)和其子江澄波(第三代)先后进入苏州古旧书店工作。

年,当75岁已在享受退休生活的江澄波,决定再出山时,为的是当时家里经济窘迫,三个孙儿孙女上学费用急需解决。江澄波老先生遂决心开个古书店,通过老行当贴补家用,于是“一把老骨头再拼一把”。

想不到,这次75岁的再创业,让这家百年书店又延续了二十二个年头,造就了一段书林奇迹。同时代的旧书店早已消失于历史舞台,这个承袭祖上的小店,事实上成了苏州现存最老的旧书铺。

传承的奥妙

来到这家老书店,透过玻璃店门,望见一位老人临街而坐,他就是江澄波老先生。里面有很多年轻人,在静静地淘着书。

走进店内,也只有20多个平方,三个书架挤得满满的,左边的是一些古籍书,有四大名著红楼梦、苏州等地的旧地方志、也有一些古医学著作,比如千金方。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江老用毛笔写好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

中间书架和店中桌台上放着一些推荐的书籍,右边书架上放着讲述苏州地道风物的一些旧书。

往里一点放着一个写字台,应该是老人整理和修补古书籍的工作台。上面放着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和老人合影的是一位叫赵健的网友,9月8日,在他的读书日记视频号发布题为《孤独的旧书店文学山房旧书店》的视频,头一天就有多万播放量、30多万点赞量,不少读者也纷纷留言表示一定要去苏州看看这家书店。

此时店中一位年轻人拿出书单,想找一本心理学的书籍,老人直接说没有。每一位来询问的,老人无需电脑,用记忆就能快速检索书目,并给予回答。简直不敢相信,面前是一个97岁的老人。

我想找找单行本的苏州园林方志,老人直接跟我说没有,应该是老人的儿子跑过来跟我聊到,现在关于苏州文化此类书籍比较好卖,不仅是老苏州人喜欢,新苏州人也喜爱。可见苏州文化的魅力。

我在店中看着书,忽然间一下子安静下来了,猛然发现店中只有我一个顾客,老人对儿子说:“你把这本书拿过来,再读一下给我听”,我急忙问:“是什么书?”,儿子回答道:“是老人准备新出的版本目录书籍,这是打样稿,老人还在审稿。”

于是,温馨的一幕在我眼前出现了,秋阳透过树梢悄悄滑进了书店的玻璃门框,静好而安详。一位70来岁的老人给97岁的老人读起书来,耳边响起那糯糯的吴侬软语,这种场景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吗?

轻轻地举起相机,将这美好定格,再也不忍打扰他们,匆匆地和他们道声再见。

姑苏是一本旧书

而我恰好幸运地

读到了最温馨的一页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