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图片 >> 正文 >> 正文

宋代山水画美学思想下的江南传统私家园林造

来源:园林 时间:2025/7/14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侵袭越发猛烈。设计的盲目“国际化”,导致景观与园林设计呈现形式雷同。一方面,我国古典园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思想文化内涵逐渐消弭。

另一方面,在设计传统中国园林风格时,设计者往往只能肤浅地理解“中国园林”的字面意思,而忽略其精神内涵,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高峰,在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宋代山水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美学思想,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方向。宋代山水画可以给园林创作提供思想源泉,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挖掘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宋代山水画中的美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后逐渐发展,六朝后期至隋初虽有所停滞,后发展迅速,唐末至两宋达到高峰,宋代山水画在历史上被冠有黄金时代的美誉。在宋朝,绘画艺术被普及到了各地,山水画坛分为两派,北方山水和南方山水画派。

两个派别不同的文化大背景、地域差别影响着南北画家的审美观点,导致南北画派山水风格迴异。宋代诸君主皆大力推崇画艺,优待画家。宋初便设立画院,兴办画学,而宋徽宗赵佶更是北宋后期画坛的佼佼者。这一时期,山水、人物、花鸟画实现独立分科,

宋初三家,也称为北方山水画三大家——关仝、李成、范宽。李成、范宽作为宋初山水画的引领者,与五代的关仝并称为宋初三家,他们的山水以描绘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李成山水多绘山东平原一带的风光,用笔清瘦、淡雅,擅林木,喜画寒林雪景。画作清气、淡韵,给人以清新淡雅的美感。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作为院体画派山水画的代表人物,由写实转变为注重意境,构图独特,水墨浑厚。李唐,宋代山水画承上启下的大家,北宋复古风气的引领者,后开南宋大斧劈皴、水墨苍劲派画风之先河,成为院体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刘松年、马远、夏圭皆画学李唐,刘松年相较于李唐而言,画风精细清润、淡雅秀丽,多绘西湖园林小景、“爱国”山水,画作被视为画院“绝品”。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傲居于世界艺术殿堂之中,而一个时期的艺术面貌往往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宋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新儒学思想(理学)开始兴起、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活跃,国家重文抑武,使得宋代山水画艺术的发展突破了社会功用的束缚,艺术家的个性也得以释放。

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的土壤中,宋代美学思想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在中国山水绘画理论中,“谢赫六法”的第一要点为“气韵生动”。主张画家不但要将事物的形象和颜色描摹出来,更要表达形象内部的生命。“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北宋中后期,一些文人雅士将绘画作为他们抒情寄兴、状物言志的载体,“形”不再是需要拘泥的点,他们更加注重追求所谓的“神”。苏轼擅长画墨竹和枯木窠石,“取气意气”、“得于象外”是他所主张的绘画方式,借助灵动传神的画面形象来让观者读懂画外之意。画中“形”和“神”的关系是辨证的。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又是人们关于人生、世界的思考。

道家“亲近自然,追求自由”的出世诉求,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方式,都是中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基础和来源。宋代山水画家多喜参禅悟道,并将“禅意”入画,受禅宗“空”这一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写意,实现了由追求“形似”到“神似”的转变,对宋代山水画“空灵”意境的产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文艺大多追求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特别是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多借物明志,笔下的山水与大自然真实的山水不同,往往会寄寓画家自身的思想情感以及观念,这样的艺术品充满了意境美。

中得心源”旨在在创作当中融入画家的主观情感,反对单纯地复制自然。从“外师造化”到“中得心源”的这个过程,是由人可以看见触碰到的外部世界到不可触及的内心世界。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心中,山水向来都不是单纯地作为一种

认知对象出现的,而是表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上画家同山水相互交融,不单是画家将这一理论当作金科玉律,造园家亦是如此,拓展到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向。这也决定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性质,即“自然山水园”,在“截溪断谷”式的真山真水中体察自然的变化。

栩栩如生,即细节真实。北宋时国家相对安定富足、极度闲暇,体制内的院体画派占据画坛的统治地位,为取悦于君王,画家们把追求细节真实的画法发展到了顶峰。与栩栩如生得以并行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画中诗意的极力提倡。“诗中有画”始于王维,而将注重诗意的追求作为一种审美意趣,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始于宋代。

从宋代山水画意看江南园林造园艺术内涵

画意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一种美学体验,而园林又是对山水画的一种真实再现。画家通过描绘山水幽境,寄情于山水画。历史上,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断发展中,江南地区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至南宋,皇室南渡,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度成为全国私家园林最盛之地。在文人的引领下,园林规模缩小,有精简、雅致之风,引领造园潮流。

江南私家园林,通常是指苏州、杭州、扬州、上海、嘉兴等江浙一带的园林。虽不如皇家园林豪华气派,但小巧精致。江南多奇石,叠石为山,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引水入园,添灵动自然之趣。建筑布局自由,风格淡雅朴素。园林空间多样,巧于因借,虚实相生。园林艺术和中国山水画一样,也是以人类理想中的自然山水为塑造对象。园林追求的是真山真水,借以抒发心中志向,把山水、花木、建筑和人文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将山水画意体现于江南私家园林之中:隐而不露,曲径通幽。园内常用建筑将景物裁分,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空间,给人一种小中见大的效果。虚实之景遍布江南古典园林。有虚,才可以显实,有了实,才可以体会出虚的空灵,古有云“实是虚之躯,虚是实之魂”,“虚实相生”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了。所谓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对于艺术美的创作和品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意境的创构,是由主观的理念、感情(意)和客观的生活、景物(境)交融而成的意象结果,是“言在意外”美学趣味的延续,讲究抒情表意、托物言志。艺术家通过塑造自然山水传达的意境,可以实现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虚境与实境的转换,从而为观赏者构建一个远大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想象世界。

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文化内涵深厚,不仅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现代城市园林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私家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然”的造园理念以及移步异景、曲径通幽、巧于因借等艺术手法,无论对中流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城市人居的改善以及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皆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从古至今、从山水画到园林景观设计,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山水情节。山水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山水情节贯穿于中国人的生命过程中。在这一方水土养育的普罗大众的思维认知中,山水不仅是一道独特的景观,还是人们精神的栖居地。唐代诗人王维绘制《辋川图》兴建辋川别业,首次将绘画理论和创作手法融入到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之中,中国园林和山水画因自然山水的羁绊而走到了一起,也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山水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我国当代造园艺术的进程中,将山水情结这种情感发挥到极致,并使山水文化成为当代造园艺术设计灵感的力量源泉。这是宋代山水画中的山水情怀之于造园艺术的精神的再现,借助山水画中的模山范水与园林形成共鸣,建立一种可以持续孕育美而又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的现代园林景观,是我们大家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总之,学习传统,回归自然,感悟山水,触类旁通,自可摆脱困境,再创我中华园林艺术昔日之辉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