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发展 >> 正文 >> 正文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你会学习么,养成良好学

来源:园林 时间:2024/8/30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www.bdfzkyy.com/

大家好,这里是胖胖课堂,今天跟大家聊聊学习。

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农夫山泉有句著名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但是对于学习这件事,可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学生时代总有些同学笔记整理的很工整,但是成绩却并不算特别好。反正我读书的时候,遇到过不少这类型的同学。他们上课紧跟老师,板书上写什么,都事无巨细的抄下来,课后还会再次结合各种辅导材料,笔记整理的堪称范本,但是每次考试他们的排名只在中等水平。

我曾经也十分注重笔记的整理,老师也喜欢拿我的笔记展示给其他同学,大家都觉得我很努力,我自己却并不认为下了多大功夫。原本我也有些小聪明,整理的时候也稍稍动过脑子,所以成绩一向不错,可是初三开了物理课,我的这种学习方法就不适用了。我观察了一下,发现物理好的大多是平时贪玩的男孩子。

我反思了一下,意识到大多数人整理笔记更像是摘抄这种不用动脑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就像是一个勤劳的搬运工,把知识从书上或者黑板上搬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而在自己本子上呈现的内容往往会给我们一种假象,好像这些知识我们整理完了就是已经掌握了。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这种方式,我想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进行“外在欺骗”,通过笔记这种实际的载体来向家长、老师证明你很努力的学习。如果你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今天学过的内容,你家长和老师都无法得知你是否做了这个动作,而如果你把整理好的笔记拍在桌上,那就很明显你确实复习了。另一方面是进行“自我欺骗”,也就是通过这种显化的行为来告诉自己已经学习了,当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时,可以进行自我安慰。通常这两种欺骗都是无意识的。

相反地,那些虽然贪玩但逐渐赶超的男孩子们,在遇到一个物理现象时,都喜欢联系生活,很多实验让他们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他们认真地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有时候甚至自己动手去实践,这样下来自然比只知道整理笔记的同学更透彻的掌握,因为所有的原理留在了他们的脑子里而不是本子上。

真正想掌握一种知识,不能流于表面,只满足于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前因后果,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拒绝被动式学习,主动寻找答案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同学们接受老师教的内容。一般人学习的模式大概是看一本书,从头到尾把各个章节看完,比较优秀的人可能会做些整理,但对这一段知识的学习也就终止了,然后又是同样的流程去看下一本书。这样下来,很可能看完一本书,你并不是很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要看。

能让自己对某部分学习内容掌握更透彻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先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我最爱的一本书《红楼梦》是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并由这一本书衍生出了“红学”这一门新的学问,许多文学家用了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它。《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园林建筑、服饰、节日、美食、诗句的描写,想要弄懂其中的隐喻,必须对时代背景和上述内容具有广泛的了解,以周汝昌为代表的红学家们每看到书中的隐喻,就广泛地翻阅典籍,最终构建了自己浑厚的红学知识体系,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哲学家们也是如此,他们向世界提问:人从哪里来?世界是什么?然后终其一生去回答这些最终问题。

所以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一个明确目标的过程,之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学习到的都围绕这个问题,并且逐渐扩大范围,一个人的知识框架、知识领域也就不断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对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理性看待碎片化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逐渐衍生出碎片化的产品。智能手机和资讯类APP的结合,使得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每天在地铁上刷十分钟,看似争分夺秒,浏览了不少讯息,可是你真的从这些碎片式的阅读中学到什么了吗?三天以后还会记得自己看过什么吗?

碎片化学习的初衷是充分利用人们的零散时间,出发点绝对是好的,不过碎片化学习的问题是内容过于零散和表面,不利于学习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时间也是非正式的,学习者精神本就不是完全集中,更很少进行后续整理。

试想一下,你晚上下班,在地铁上打开一个学习类APP,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花了点时间随意翻看,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标题让你产生了一些兴趣,你点进去看,但上了一天班身心上也有些疲惫,看起东西来一目十行,看了一大半,地铁开始报站,你该下车了,你推出APP,收好手机,之后那篇文章就永远是未读完的状态,即使突然想起来,在打开APP的时候也可能被新的信息冲刷的找不到了。

碎片化学习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如能好好利用,也并非不可取。首先,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要设立门槛,很多资讯类APP质量不高,里面的文章不是热点新闻就是明星八卦,如果是这些就不要称自己在碎片式学习,这只是在打发时间。

其次,尽量采用固定的时间,进行连续的学习。比如,每天早上用十五分钟听一期英语播客,或者每天中午午休抽出十分钟在单词软件上背单词,我认为这样的碎片化学习是在养成习惯的基础上,做连续的学习,是相对有效的。

最后,碎片化学习的难点在于很难构建知识框架,针对这一点我的建议是:一是避免需要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学习的内容。比如听英语播客,每天的对话都是不同的生活场景,相互比较独立。二是学习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的内容,这样就很容易把新看到的内容往以往的知识体系上靠拢,作为一种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当然无论学什么,事后进行总结和回顾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应用才是学习的目的

在公司里,一个新的产品需要投入市场来检验它是否满足需求。同样地,学习也需要检验来评定成效。针对学习,最好的检验就是应用,这是学习最初的目的,也是最终的走向。

以学习语言为例,最重要落实到听、说、读、写。学了这么久英语,你可以完整的看完一本英文小说吗?你可以在学校或者公司与外国留学生或是外国同事无障碍的对话吗?有很多人可能考试成绩很高,但是轮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变成了纸上谈兵。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到的知识都能轻易的用于实践。比如你学了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但是你并不能通过改变经济形势来应用学到的知识;你学了医学,也不能随意用病人练习手术。单纯作为对知识的检验,我认为有两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是通过写。这里的写不是简单的抄写,而是由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简单一点,可以是在脑海中整理关于某一领域某一部分的知识体系,然后呈现在纸上;深入一点,可以是写一些专题文章,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再专业一点,甚至可以写成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求证、修改,保持知识的准确性、时效性。

二是通过讲。读书时相信大家都有遇到不会的题问同学的经历,你一定觉得那个人好厉害,可以把你的疑惑将明白。讲是输出的另一种形式,但这时你的任务加重了,不单单要整理自己的思绪,更重要的是让听你讲的受众理解。讲是一个化难为简,深入浅出的过程。真正厉害的人都有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的能力。

正如开篇所说,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我听到过很多人说高考的那一年是人生知识储量的顶峰,曾经以为是笑话,深入想想其实非常可怕。很多人上了大学,或者毕业工作,就消磨了意志,停止了学习。也有另外一些人,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是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其实学习也不是光靠意志力就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学习也需要讲求策略。

希望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对热爱学习的你有所帮助!我是胖胖,学习更多有用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