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古树名木中,这株位于波楼3号的樟树只能算是小字辈。然而,它所身处的位置注定了它的不凡。波楼是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十几年前,记者就曾慕名来洲头咀寻访过。
严格来说,波楼并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院落,因与樟树几乎同龄的气象信号台而得名。信号台会悬挂风球信号,广州人习惯用“球”的英语音译(BALL)来称呼它,故称为“波台”。院中的红楼,旧日名称是“粤海关俱乐部”,后来被称为“波楼”。多年前,这处恢宏的建筑是“河南”(珠江南岸)地标,背负过近代丧失海关主权的沉痛历史。
波楼的樟树,见证了清末至今广州从通商口岸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变迁,以及大树底下民生的变化。“相比十几年前,现在周边环境更好了,街坊邻里的日子都过得不错。”在这里住了37年的街坊谭美金说。
02:38古树名片
樟树:三级古树,估测树龄:年,树高:16.8米,胸围:厘米,平均冠幅:18.5米。
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洲咀大街波楼3号
樟树
波楼
清末曾为俱乐部
如果第一次来,要寻找这株古樟树并不容易。即使有导航软件的指引,一不留神可能就会错过。其实,它距离珠江边仅几十米,就藏在临江一线的高楼后。在未有这些高楼之前,波楼的建筑就是广州“河南”地标。
找到波楼的老牌坊,里面就是波楼大院,抬头就可以看到这株百年樟树,枝叶如同一把大伞,为波楼大院遮阴。跟百年前的老照片对比,大院里多了若干栋居民楼。“年我搬来这里,先是住在波楼一楼的公房,后来换到了北面的居民楼里,37年没有离开过波楼院子,街坊邻里都很熟悉。”人称金姨的谭美金说,这株樟树见证着大院里的日常点滴。
波楼
樟树下的北侧,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西式建筑。红黄相间的外墙在樟树枝叶映衬下显得沧桑且具韵味。这座建筑为一字形混合结构,其体量在广州清末建筑中算是相当大的,气势恢宏,后来广州人习惯将其称为“波楼”。
墙角的奠基石上用英文刻着“November28th”(年11月28日)。从老照片上可知,多年前,波楼北面就是珠江岸边的滩涂,船只停靠在波楼下。它当时是珠江南岸最壮观的建筑物,而气象台就是最高的建筑物。楼下底层做验货厂,楼上为俱乐部,其余为宿舍,当初供单身外籍关员居住。当时的照片上还看不到如今高耸的樟树——那时,它还很年轻,立足于波楼和气象信号台之间。
樟树立足于波楼和气象信号台之间
很多市民可能会问:“洲头咀又不是租界,为什么清末会在这里修建如此规模的西洋建筑?”其实,这背后是清政府丧失海关主权的屈辱往事。
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后,英国政府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输华货品关税压为“值百抽五”(5%),以极低的关税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清政府以中国海关收入作担保,向英国和德国借款,借款偿还期间,由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职务——总税务司。这样,中国海关的领导权就被英国人夺去了。
英国人李泰国把总税务司职位攫取到手后,把清政府原先设于五仙门(今海珠广场西侧)的粤海关监督署衙门撤销,另建新关于长堤(今沿江西路),并交由其税务司管理,关内主要职务都由英国人担任,从而全面控制了粤海关。
其后,由于关内洋人众多,需要设置一处供他们玩乐的场所,于是规划者便看中了珠江南岸的洲头咀,并于年在此建成装饰豪华、设施完善、后来称“波楼”的俱乐部。
《海珠文史》的回忆文章指出:“波楼里面有客厅、壁炉、餐厅、舞厅、图书室、戏台、弹子房……建造此楼,费用当然是中国负担,即使一钉一木,均由英国运来,折以高价,由中国承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粤海关,并更名为“广州海关”,从而结束外国人主宰中国海关的历史。与此同时,波楼也成了海关职工宿舍,不同年代都有职工搬到波楼大院来。随着滩涂变成陆地,波楼大院里也建起了更多的住宅楼房。然而,无论房子怎么修,最终都绕开了这株樟树,于是它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波台
检测天象望四方
如今在波楼大院里,目光穿过樟树茂密的枝叶,可以看到那座数十米高的古老气象信号台,在很长的时间里,它是珠江边最高的建筑物。信号台钢架基座的四个支撑角中有三个角都紧贴着围绕它而建的房子,台的基座和房子以及老樟树和谐共融。
住在房子里的百岁老人陈德祺回忆,搬来这里已经50多年,当年他是一名驾驶海事监督船的船长,光荣地分到了波楼院子里的宿舍,一住就是几十年。“当年在珠江上行驶的船只,都要看这个信号台发出的信号,很远就能看见。”近几十年,波楼前陆续修建起更高的建筑物,气象信号台的作用逐渐失去了。陈德祺说,气象信号台顶部平台上原来有圆形的建筑,信号员就在此指挥江中的船舶和发布天气消息。后来拆除了,只剩下现在的框架。
波楼大院
波楼所在地洲头咀是三江交汇处。百年气象信号台,昔日被称为“波台”。最早是粤海关为来往商船而建设的天气预报信号台,因要在信号台上悬挂风球而得名。原为木结构信号台,建于年以前,按照这个时间推断,是波台建起来之后,在它旁边种下了这株樟树。
波台于年遭台风破坏,年重建时改用钢架结构。相传建造此台耗银两。当时,它肩负着两个任务:一是通讯指挥,通过瞭望平台上的摩斯符号灯光和信号旗,指挥过往珠江船舶的航行和停泊;二是风暴预警,在暴风来临之前,会依据不同级别的风升起不同颜色的信号,通知人们风的级数,这里也是广州最早悬挂风球信号的气象台。
当时没有其他建筑的遮挡,从这里用高倍望远镜最远可以眺望到珠江口的虎门。广州人习惯称江为海,附近的巷子也以“海天四望”命名。
南华西街
从波楼里的老路牌可以看到,这里早年属于洪德街道,随着后来街道撤并,这里并入南华西街。精神文明建设是南华西街享誉全市的好传统,记者在波楼这里也感受到浓浓的邻里互助情谊。金姨和陈德祺老人原本只是打过照面的街坊,得知老人家独自居住、孩子没法经常来探访后,金姨就不时去探望老人。“有心了!有心了!”陈德祺老人道谢说。
金姨告诉记者,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整洁干净、互助友爱,幸福感很强。“相比十几年前,现在周边环境更好了,街坊邻里的日子都过得不错。”百年老樟树,见证了这个大院的民生变化。
科技护名木
断枝即报警
跟海珠区内的其他古树一样,波楼樟树上戴着一个传感器,还有专用摄像头24小时监测它的状况。“这株樟树的生长情况十分好,很健壮。”前来巡查的海珠区园林绿化所工作人员李鸿杰说。海珠区引入PICUS弹性波大树断层画像诊断技术,对古树实施精细养护,可以对树干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像人体检一样,形成“体检报告”,据此为每株古树量身定制科学完善的保护措施。
不少古树名木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趣闻逸事。海珠区在保护古树名木中,注重挖掘古树深层价值,提高市民对古树名木的兴趣,强化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海珠区园林绿化所所长文寅介绍,海珠区为古树建立“电子档案”、制发“身份证”,邀请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树医生”指导古树保护,以智慧科技实现树木管理精准精细,为古树撑好“保护伞”。今年6月,龙潭村一株古树因异常天气原因发生断枝,智慧系统发出异常事件报警,并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帮助绿化所及时对古树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古树警示牌
为加强古树的保护,海珠区陆续为每株古树修建了护栏,签订责任书,在显眼处设置了古树警示牌,明确树种、树龄、责任单位、投诉监督单位及破坏古树应承担的责任。市民可通过手机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