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娄底(柳勇摄)。
放飞梦想(刘峰摄)。
红网时刻通讯员李莜胡琼露吴雅琴娄底报道
霞光洒满大地,美景尽收眼底。走在娄底街头,道路整齐干净、四通八达;城市被绿色渲染出浓墨重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农贸市场里“烟火气”与“高颜值”并存,各类新鲜蔬菜青翠欲滴;公共厕所神奇地变成城市驿站,提供多种便民服务,释放城市温暖;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加码,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耀的宜居环境令人自豪。
文明于人,是升华的道德品质;文明于娄底,是执着的精神追求。展开星城娄底秀美画卷,青春魅力生机勃发,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年,娄底市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这座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以奔流到海不回头的毅勇,开启了谱写“常设常态长效”创建崭新篇章的新征程。
人在画中走。
“坚持常设常态长效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要切实把文明城市创建抓在经常、管在日常,以文明城市的标准推动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年11月17日,刚刚到任十余天的市委书记邹文辉主持召开娄底市全国文明城市攻坚工作调度会,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寄予殷切希望。
今年4月25日,邹文辉主持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实现高水平常态化,持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成色,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市委副书记、市长曾超群多次调研督导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建立长效机制,以更严的标准、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推进常态化创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市委、市政府有部署,全市上下有落实。去年以来,娄底围绕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入贯彻“常设常态长效”创建目标,认真落实“提标、转轨、增效”工作举措,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鲜明精神文明特色、突出为民利民导向、保持创建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发展品质、密切党群鱼水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上求实效,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上作表率,努力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努力实现环境新面貌、文明新风尚、精神新状态、思想新境界和城市新进步。
娄底,用行动证明,文明一旦生根发芽,就会产生蓬勃生机与无穷力量。
志愿者在清理环境。
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环境共同改善、素质共同提升、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享之城
建设文明城市,首要在发展,根本靠发展。
今年,省委、省政府对市州绩效考核作出调整,把娄底从二类地区调整进入A类地区,与长沙、衡阳、株洲等7个市州同台竞技。
面对与高手“过招”的强大压力,娄底沉着“应战”,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抢抓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发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的引擎作用,统筹推进先进陶瓷、电子信息材料等8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重要原材料“四轮驱动”产业发展模式。
筑好“凤凰台”,还需引得凤凰来。娄底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谋划重点招商项目,编制招商地图和产业图谱,“按图索骥”精准招商;成立由市长担任指挥长的高质量发展指挥部,下设招商引资工作组,实行周调度,密集推进“在手”“在谈”重大产业项目早签约、早落户。上半年,娄底生态治理光伏、桥头河通用机场、湖南涟钢电磁材料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抢抓硅钢发展机遇,集聚了浙湘、宏旺、金磁等一批硅钢研发生产企业,近万吨硅钢产能加速形成。
夯实产业基础,如何发挥磁场效应,吸引和留住企业?娄底围绕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开辟网上“营商环境直通车”,实行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审核、交办来电诉求,对带有普遍性及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直报市委书记、市长;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做到政务服务“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相继开通“政策超市”和“金融超市”APP,企业可在线找政策,申报、办理所需业务,还能足不出户“逛超市、选产品”,快速获得线上融资。此外,大力开展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做好资金、用工、供应链、土地等要素保障,着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数据说明一切。年,娄底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6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围绕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重点推进项目32个,总投资.42亿元,18个项目已竣工投产,两大产业链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对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度达到90%。
大唐华银娄底生态治理万千瓦光伏项目点石成金,昔日“废弃矿山”变成“金山银山”;三一中源路机灯塔工厂激光焊接,“点亮”娄底智造七彩光晕;涟钢工人在亚洲最大的高强钢生产基地,开足马力进行智能化生产;三泰新材不锈钢覆层钢筋应用于跨海大桥建设,拒腐防蚀,傲立潮头……藏金汇宝的娄底正以“文明”为帆,用“幸福”导航,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持续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建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
文明创建的要义在于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娄底市党委政府深谙此道,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建立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推动各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蔚然成风。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向娄底,娄底紧扣制造强市10条产业链实施“一链一才”产业人才计划,探索“短什么产业,补什么人才”的人才要素模式,精心编制产业人才地图、技术创新路线图,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先后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部级创新载体43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促成涟钢-华为-东北大学共建钢铁全流程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成功引进“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赴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开展专场人才引进活动,共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多名、创新团队50多个。
今年,娄底还发布人才新政“36条”,明确实施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储备、技能人才支撑、乡村人才振兴“四大工程”,以及柔性引才用才、产教研融合、创新创业激励、人才环境优化“四大机制”。政策突出靶向引才,对新引进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省级产业领军人才,最高可获万元奖励。针对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及团队,可采取“一事一议”“即来即议”方式,最高给予0万元项目资助。
“在这里工作,我感觉被重视、被尊重、被爱护,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静下心来搞科研、潜心做产品。更令人感动的是,每逢节日、生日,公司都会上门慰问或请家属聚会,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公司也提前安排得妥妥贴贴。”谈及娄底对于人才的重视,涟钢热轧板厂厂长郭德福感触颇深。
和郭德福有同样感觉的还有湖南文昌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徐骏。“当时我在总院做金属半固态材料加工技术研究,这是国家前后支持了20年、填补空白的一个高科技重点项目。娄底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先后六七次到北京登门拜访,邀请我来娄底常驻指导。我当时就是被娄底人的诚意打动,而来到娄底的!”徐骏回忆说。
服务好不好,关键在落实。娄底构建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人才分级分类服务体系,开通人才线上线下直通服务,设立“湘中英才卡”,认真解决创业融资、落户安居、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人才健康无忧干事创业;评选表彰青年科技奖、“娄底工匠”、湘中青年英才、最美科技工作者,组织优秀专家代表外出开展研修考察、休假疗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性、创造性、积极性;推行“湘中人才贷”,着力化解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难题;全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让人才在娄“安家”更“安心”;13名娄底籍院士寄语娄底人才工作,为娄底人才工作鼓劲加油、“站台”助力……
强劲的“智力引擎”,将使娄底在建设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农技专家指导春耕生产。
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之城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风骨。它似微风,拂去尘埃,催开幸福,让一座城市拥有非同一般的气质。
如何让文明之花常开盛放?这是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道必答题。为解好这道题,一直以来,娄底秉持一颗“匠心”不断探索,将城市提升转变为常态化、长效化的“建设”行动,努力让文明实践成为常态。
初夏时节,城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翠绿的树叶迎风飘摇。“现在公园多了,环境美了,没事的时候就出来转一转、看一看,心情更愉悦了。”和家人一起在早元公园散步的市民王先生开心地说。
出门见景,抬脚入园。在娄底,一个个小而美的绿地小游园,把城市的角落变成了唾手可得的“诗和远方”。
为建设山水相融、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高质量绿色文明城市,构建“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空间,娄底秉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力开展小游园建设。不仅如此,娄底还对城区主干道进行绿化提质改造,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道路绿化质量和景观品位,打造“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的娄底园林特色。目前,中心城区形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布局合理,绿量充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乔、灌、花、草科学配置的城市绿化网络,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提升。
宜居,落点在“居”,而起点在“人”。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娄底坚持用绿色基底涵养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近水亲山、文脉传承的公共空间给市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气象、新变化。
夏雨方停,空气清润,静静流淌的清水里水草摇曳,村级公路宽敞干净,看不到一点垃圾杂物……走进冷水江市三尖镇粘禾村,顿觉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以前的粘禾村可不是这样。“垃圾乱堆乱放,家家户户在门口挖个池子,天气好的时候翻一下,晒干以后烧掉,所以长年累月,空气里总有股难闻的味道。”嫁到粘禾村26年的李艳霞说,“这几年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娄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为此,娄底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顾问,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聚焦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空心房”治理和控违拆违、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重点方面,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行动。同时,充分发挥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等媒介作用,还采用明白信、宣传单、文化墙等形式,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引导群众自觉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群众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形成了群众对政策越来越拥护、主动互帮互助、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环境的良好局面。
市政工作人员修补路面。
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的善治之城
夏夜微凉,轻风拂脸。75岁的原娄底棉纺厂退休职工邓海林每晚都搬出藤椅放到地坪里,惬意赏乐品茗,或邀老友闲谈随聊,幸福的滋味在他脸上闪烁着柔和的光辉。
邓海林是“老纺织”。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湘潭纺织厂。在湘纺,一干就是20年。年,娄底棉纺厂急需人才,邓海林被作为人才引进,调到棉纺厂工作,直至年棉纺厂改制。改制后,小区无人管理,违章建筑日渐增多,道路日渐破败,车辆乱停乱放,小区鸡鸣狗吠,旮旯粪臭熏天。
昨日“工业锈带”,今成“生活秀带”。年7月,娄底将原棉纺厂生活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试点范围。一年半后,改造工程投资0多万元,12栋楼户全部得以改造。目前沥青道路整洁干净,配套设施完善齐全。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宣传长廊,引人驻足;亭内老人,安闲对弈。面对这一切,邓海林动容地告诉笔者:“我庆幸能在这舒适的环境安度晚年!”
“以前天晴的时候走山路,10多分钟可到学校,下雨的话要绕一个大圈,需20多分钟。现在环保街通了,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只要五六分钟了。”这道“用脚做出来的算术题”,真切地道出了吉星小学学生苏羽彤内心的喜悦。
环保街位于娄星区大科街道南垅社区,东连吉星路、西接新星路,中间隔着米的弯弯山道,阻断了环保街与两端主干道的通行,成为“断头路”。10年间,因拆迁遇阻、资金短缺等问题,道路3次启动修建,都无功而返。因道路管网未修通,地面污水无法排入下水道,积水严重,经常臭气熏天,成了周边居民的“心头病”。
去年11月,娄底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瞄准群众“急难愁盼”,实行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多部门通力协作,全力攻坚打通城市交通“痛点”,以“小工程”解决民生大问题。
当人们在享受环保街通车带来的便利时,娄星广场也迎来了游园高峰。时值周末,笔者看到,广场内游人如织,无障碍导览图与标识牌十分醒目,园内道路、公厕均设有无障碍坡道,市民推着婴儿车畅通无阻。“我以前去公共厕所需要人陪着帮忙,现在真的方便多了,自己一个人完全没有问题。”残障人士王新德说。
如今,在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宽敞的无障碍轮椅坡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这一小小的细节,既体现了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与关怀,也折射出一座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娄底,正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近距离感受文明之美。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娄底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30多条,新增学位12.2万个,新增养老服务床位1万张,新增智慧停车位余个,改造老旧小区5.4万户,新建环保公厕38个。建立完善“党员进基层·圆梦微心愿”活动工作制度,21万名党员干部化身百姓“圆梦人”,为群众圆梦“微心愿”16.8万余个,受益群众50余万人。
街道宽了、出行便捷了、居住环境更好了……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娄底坚持一切从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将精细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让文明的种子渗透到城市的细枝末节,逐步实现“由表及里”的美丽“蝶变”。
井然有序的农贸市场。
持续巩固人人有责的创建格局,建设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幸福之城
“小朋友乘车也要佩戴头盔。”“电动车不能搭载成人,请您停下!”去年以来,在中心城区各主要交通路口,公安交警、城管部门联手,集中整治主要交通路口交通违法现象。这让司机曾先生感到“很给力”,“不用再提防玩手机、不看路的行人,还有乱闯红灯的电动车”。
文明交通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一个窗口。为切实引导市民群众“知安全、讲文明”,提高文明交通意识,规范安全出行行为,娄底坚持常态化开展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行动,严查酒驾、醉驾、超员、超速等重点违法行为,大力开展摩托车、电动车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运用多种宣传媒介开展普法宣传、守法典型宣传、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不文明的交通陋习,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创建文明城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成风化人、培育新风。
去年11月20日,《娄底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打造娄底文明窗口提供强大法治和精神力量。
“要勤俭节约、爱惜粮食、保护环境……”“不能随地吐痰、闯红灯、说脏话、插队……”在冷水江市红日实验小学举办的“小小宣讲员文明进万家”《条例》宣讲现场,小学生们化身“宣讲员”,认真向身边人宣讲社会文明知识,传播文明创建理念,自觉说文明语、行文明事,带动家人朋友一起加入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
在扶青社区,通过学习《条例》,居民们深刻认识到“违反规定装修作业”“电动车在楼道充电”“公园垂钓”“横穿道路看手机”等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并表示将以身作则,积极支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以“有礼、自信、文明”的新市民形象为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娄底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所90个、站个,建立礼遇褒奖机制,整合党员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设计服务项目,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买单”、群众“评单”模式,去年开展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基层、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劝导、“党史故事听我说”“榜样力量为你诵读”“百年风华与爱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5万余场次,参与群众万人次。文明实践春风化雨,在有声有色的服务活动中,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红灯前等待的脚步多了,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人少了,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人多了,外出用餐时饭桌上的剩饭剩菜少了,服务窗口的笑容多了……
文明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在娄底,随着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一张全民共创的城市网络日臻完善,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明倡导之风正在广泛传播。
公园一角。
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民众生活更加便利的智慧之城
城市生活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城市管理更是多层面、多视角、多组合的立体式管理体系。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理顺城市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精准、精细、精致化新时代管理举措,是一个值得不断思索与探索的课题。
不少细心的娄底市民发现,在中心城区的街头巷尾,每天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时环顾四周,拿出手机对暴露垃圾、占道经营、违法停车、井盖破损或丢失、道板破损、交通信号灯故障等现象进行拍摄上报,不用多久,就会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置。这便是娄底智慧城管的网格监督员。
为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全民城管模式,娄底按照“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综合考评、多级联动”的管理模式设置智慧城管,设立市级监督、指挥中心,将城市建成区49.8平方公里划分成39个责任网格,形成以专业监督员、协管员、社会民众相结合的城市问题发现机制,打造城市问题从发现到派遣、从派遣到处置、从处置到反馈、从反馈到办结有效处理闭环。
自上线以来,智慧城管系统着力从数据、平台、应用三个维度打造公共服务体系,已落地落实“智慧城管”监控探头个,环卫和园林车辆定位设备个,车载视频监控50个,执法记录仪台,形成了立体化城市监管体系,有力推动城管工作由末端被动处置向前端主动防范转变,为精准执法、精细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线上政务,让数据多“跑腿”群众更方便。去年8月,为在疫情期间更好地服务群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发布了暂停“面对面”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通告,并告知市民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进行相关业务的办理,实行网上“不见面”办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包含有网站集约化平台、政务服务旗舰店、业务综合受理平台、“娄政通”政务服务移动客户端等各类平台。通过互联网上的娄底市政务旗舰店以及“娄政通”政务服务APP,让市民群众无需出门即可完成业务查询及业务办理服务,业务办结后,可以将证件免费快递到家,全程无需人员接触,轻松完成业务流程,真正做到“不见面审批”。
目前,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开通了政务服务旗舰店、线下平板电脑、自助服务终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