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发展 >> 正文 >> 正文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

来源:园林 时间:2023/2/28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魏晋

4.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5)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知识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阅读教材P2左上角“社稷坛”图片,你认为它说明了什么?

提示: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由此可看出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之中,也说明它有悠久的历史。

批注:                                             

                                                

2.阅读教材P2“四羊方尊”插图及“历史纵横”,思考:青铜时代的到来有何意义?

提示:(1)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的变迁。

(3)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

3.阅读教材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汉字的发明和使用。

(2)史书典籍的编纂。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5)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4.下面是王阳明“比心”的表情包,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5.阅读教材P4“孟子(约公元前—前)”插图,结合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思考:民本与民主有何区别?

提示:(1)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即由多数人进行统治)”。

(2)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基础,统治者和君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民主强调的是多数人的平等统治。

(3)民本思想认定主权在君,民主思想认定主权在民。

6.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提示:(1)若选取“核心思想理念”,则其内涵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2)若选取“中华传统美德”,则其内涵为: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3)若选取“中华人文精神”,则其内涵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7.观察下面两幅图,它们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什么特征?

提示: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多样化的特征。

[思维导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

材料二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地说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狭义地说,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思想文化。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包蕴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提示: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等。

(2)材料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提示:特点: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

关系:传统文化包容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二者并不等同。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知行合一观。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4)有爱国主义精神。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2.特点

(1)延续性、凝聚力和包容性。

(2)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3)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4)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

(5)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6)持中贵和,主张中庸,追求和谐。

(7)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

(8)务实事,轻幻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1.“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

B [根据材料“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可知,法家思想内容庞杂,故选B项;“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说明法家并未失势,且“被刘向看作名儒”,排除A项;“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说明法家涉及的不仅仅是法治,排除C项;韩非子是战国人,这说明法家在先秦已经存在,排除D项。]

2.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

A.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B.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帝国分裂、民族交融  D.帝国鼎盛、开放包容

B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在此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私有土地不断发展,礼崩乐坏,列国纷争,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故选B项;封邦建国、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帝国分裂、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帝国鼎盛、开放包容是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明经历了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佛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2.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远古文化。

3.殷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期。

4.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昌盛的时代,除儒、墨、道、法、名、阴阳外,天文学、算学、医学、农学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5.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

6.两汉时代,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史学等仍有较大的发展。

7.魏晋时代,玄学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但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动荡的过程之中。

8.北宋时代,理学兴起,恢复儒学的权威。到南宋,朱熹、陆九渊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北宋时代的理学理想。

9.明清之际,涌现出一些进步思想家,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已经落伍。

10.鸦片战争后,西学再次输入,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1.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

3.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A [由材料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和孔子很尊崇周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思想与周制有着渊源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孔子对周公很尊崇,未体现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未体现周公开启民本思想的先河,故C项错误;周公奉行礼制,但周朝统治并非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面临瓦解,故D项错误。]

4.早期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自觉地把它当作改造社会的武器而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B.新思想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

C.人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由初步介绍到广泛传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新思想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进程,而非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演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同阶段,但是并未体现发展的曲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否付诸实践,排除D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3)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化)

(1)传播渠道的增加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③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④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2)救亡图存的呼声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民主科学)

(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3.四大发明的外传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1.阅读教材P9“云冈石窟露天大佛”,思考:这尊佛像蕴含了什么信息?

提示:(1)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2)中国的建塔造像糅合了佛教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3)说明魏晋时期佛教的兴盛,其对中国影响之深刻。

2.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思考: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化的交流。

3.阅读教材P10“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插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它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1)翻译和引进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很多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拓展了部分先进中国人的视野。

(2)加速了洋务运动的进程。

(3)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和中国近代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4.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中的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提示:(1)从公元前2世纪朝鲜归入西汉版图开始,中国文化就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主体。从那时起朝鲜地区就直接采用汉字,即使是在制订了自己的文字后,汉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鲜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伦理道德、学术文化,无不来自中国,或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歌集。

5.阅读教材P11“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两幅插图及其下面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两幅插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中华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每一方面都向外辐射,影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像日本、朝鲜这样的“邻居”,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以新的方式得以延伸。

6.下图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收藏的中国艺术品,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它反映了什么现象?

图片模糊,建议替换或删除×

图片模糊,建议替换或删除×

提示: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在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引发“中国热”。“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和上述藏品就是证明。

 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唐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

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提示: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提示:对中国: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华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1.秦汉时期,文明开始走向世界。汉朝时期,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传教的目的,宣传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4.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现象

(1)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

2.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李时珍当时也正在修订《本草纲目》。年,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而成的《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李时珍本草分类法。这体现了(   )

A.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

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括寻访药材

C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A、B、D三项。]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1.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2.文化方面: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

3.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他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4.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5.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3.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B [这次改革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削弱世袭贵族特权,故C项错误;这时幕府统治还未建立,排除D项。]

4.如图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某一种发明的外传时间示意图,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这一发明指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A [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指南针发明在北宋时期,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依据题干中图片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只能是造纸术,因此A项符合题意。]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

1.发展

(1)中国远古文化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2)春秋战国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汉唐至宋时期,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唐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这就是东学西渐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2.精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3.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表现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4.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5.作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又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