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总工办西北分院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同衡总师说
清华同衡总师团队由来自规划、遗产、园林、旅游、市政、交通、照明、公共安全、建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组成。“同衡总师说”是一档同衡总师沙龙活动,汇集总师智慧,碰撞思想火花,聚焦社会热点,畅谈城乡百态。
“同衡总师说”系列第9期活动,于年6月24日下午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拉开序幕。本期为“同衡总师说”首次走出清华同衡,走出北京,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举办,主题为“清华同衡总师说·对话西建大”。活动以对话沙龙形式展开,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话题分别为“黄河流域城乡高质量发展”、“共话规划人才培养”。
本期内容根据上半场“黄河流域城乡高质量发展”对话实录内容整理。
本期话题:黄河流域城乡高质量发展(上)
活动主持人
尤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
对话主持人
袁牧: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副院长兼风景园林中心主任
陈晓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对话嘉宾
张险峰: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霍晓卫: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副院长兼遗产中心主任
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与互动嘉宾
卢庆强: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总体中心主任
李王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吴淼: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北分院常务副院长
1.历史语境下的黄河流域发展,从西域到渤海
袁牧
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清华同衡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清华同衡的总规划师每个人代表着一个学科的方向,代表着这个学科方向在清华同衡里最强的技术力量。总师说每次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热点事件进行讨论,总工结合各自的技术方向来聊。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特别宏大的题目,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也非常感谢各位西建大老师的参与。
陈晓键
非常欢迎清华同衡的总师走出北京,走进西建大。正如这个话题说的历史语境下的黄河流域发展,从西域到渤海,这个里面既代表着地理空间上的跨度,又代表时间发展轴线上的跨度,同时也蕴含我们这次对话的话题,因为有东部和西部的交流、碰撞,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而且在这个话题里面也包含着它的商贸的发展,包含着经济的发展,包含着城乡的发展,包含着联合申遗,包含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话题,也是包含了丰富内涵的话题。下面我想把这个话题交给我们的院长们、总师们。
李昊
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规划领域不断出现新概念,新型城镇化、城市设计、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当然也包括今天这个话题,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谈黄河流域,西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绕不开的话题。谈历史的维度,西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的节点,但是我可能更倾向于我们从当下和未来回看历史,这样的历史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未来在整个黄河流域西安会承担什么角色?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西安人会因为曾经的辉煌历史而骄傲,也会因为和东部地区巨大的差距而落寞。有人说历史是很大的包袱,也可能历史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动力,是一种机遇。清华同衡高度重视研究工作,我特别期待清华同衡的各位老总,以你们的战略眼光来看看,西安以这样一种历史的格局走向未来的时候,到底有什么机会,有什么问题?七普西安人口接近万,也进入了万亿俱乐部,但是西安整体空间格局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样一个站点上,西安的机会是什么,西安的问题在哪里?下一步西安有什么作为?包括我们学校,这样一个国内重要的建筑院校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霍晓卫
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是当下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在这个时代谈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显然有带动中西部发展与全国层面均衡发展的大战略考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黄河文化公园是国家明确的四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虽然列入较晚,但与大运河、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相比,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类型与特点有所不同,因为前三个主题基本上都是主要围绕文化遗产资源,黄河则是结合了自然与文化两方面资源要素的复杂系统。
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有幸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研究,沿黄的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沿黄九个省区里面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大概17万处,占全国1/5以上,10座中国古都中有6座在沿黄地区,有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沿黄地市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到沿黄地区总量的1/5。资源如此丰富,地位当然重要,总书记强调黄河是根与魂,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根与魂的丰富内涵。
第一个价值是人类起源与文明的发祥,包括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遗址,如陕西的蓝田人、大荔人等,新石器时期的史前文化,如仰韶、龙山等,黄河流域是中国多个史前文化区系中较为强盛、先进的地区,并将周边区域紧密凝聚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核心区域。直到今天,陕西、山西与河南等地仍然出现许多让人惊奇的新发现。前一段时间我去了河南三门峡地区,有一处历史传说是黄帝升天的铸鼎原,周围有大量新石器时期的聚落遗址,初步显现出很强的向心性与格局的体系性。文明的起源当然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比如金属的冶炼铸造、农牧业的驯化发展等等。
第二个价值就是中华文明在治理和思想方面的起源。从国家形成之初的夏商周三代,历经秦汉、隋唐至北宋的三千多年间,国家的政治中心多数时间都在黄河中游,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主要经济区和文化的中心,确立起疆域、土地、选官、法律、军事等制度,精神上,遵循礼制、儒教为治国的核心要义,秉持着天地山川的国家性祭祀制度。这些华夏正统、思想主干,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个价值是多元一体,民族融合。黄河流域恰位于古代中国地理上的中间地带,众多民族在冲突、迁徙中不断交流融合,中原民族随着南迁又影响了南方地区文化的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第四,水利方面的,治水还有农耕,这是非常重要的价值部分。当然更早的大禹治水,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郑国渠、芍陂、河套古灌区等水利工程,东汉王景“整渠筑堤”,北宋的淤田,明朝的束水攻沙,到近代的人民胜利渠,不绝于史的灌溉工程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水利技术跟中原这个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整个耕作条件相关,因为土层很厚,水源又少,有成熟稳定的水利设施体系的发展,对于一个稳定的小农耕作经济非常有帮助。除了黄河主干,在沿黄的一级二级支流,或者有一些河谷还有冲积扇上面,与治水与农业发展伴生了很多聚落与地方文化。
此外,历史上繁盛的商贸往来经济行为也非常重要,这与黄河流域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以及水陆交通系统密不可分。还有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与乡愁,黄河两岸自古就是中华儿女生活的家园,凝聚着世代乡愁,流淌伴生出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朝代兴亡之间,又有很多的精神性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发生,使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等等得以延续下来。
最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在于文化景观。黄河两侧的自然和人文所共同形成非常特殊的一些景观。比如从上游的河湟,到内蒙的河套,到山陕、中原、齐鲁,不同的区域所具有的地理特征和人文内涵都是不一样的,并且自然与人文二者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相关性。
这些内容是我们今天谈黄河保护和传承的基本认识前提。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有什么内涵与价值,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传承,不是说把17万处的文物保护好了,黄河文明自然而然就得到了传承。
对于黄河文名相关遗产的保护,我想强调的是对历史聚落。黄河两侧存留有很多不同时期的历史聚落。就全国层面看,北方历史城市的保护,包括镇、村的保护,相比南方表现出不同的保存状态与呈现方式。北方有很多历史城市整体风貌基本丧失,甚至传统格局也不是很清楚,受到落后经济限制也很难得到高标准的保护与更新,保护的成功案例示范很少。表现出的现象就是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这些历史聚落衰败、或者被整体更新,即便在一些沿黄大城市包括西安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认真考虑寻找一条合适道路,积极探索如何对历史聚落进行保护,一方面符合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另外也要跟上这个时代。
对于北方沿黄城市的保护来说,重视城市考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因为很多历史资源不在地面上,而在地下,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破坏。如果通过一些制度保障,跟考古学科建立起来一个互动的关联,让这个城市的文化层累有深度地呈现出来,对于黄河文化传承来说非常重要。
今天历史城市的发展确实面临挑战,很多城市已经太大,城市的特征随着文化交流,也在很多方面被消磨而趋同。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文化的特点有助于锚固城市特色,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
袁牧
为什么说从西域到渤海,其实历史上说到西域,要跟黄河流域的整个历史关联起来看,因为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在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也就是黄河文明发展到极致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大的中华文化波及的地域,这个地域往西到西域,往东到渤海。
我们看三国,就会发现其实当时的曹魏是很强大的,同样天府之国的刘备为什么几次打不过来,四川盆地应该最不缺粮食,每次打到汉中这里就没有粮了。东吴所在的中国南方现在是主要的粮食产区,也是财富汇聚的地方,可是每次打仗打不赢。因为当时关中这里才是天府,只有这个区域里创造的价值,无论是文化财富,还是物质的价值,都是在那个历史时期最大的。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有一个终结,大概在宋代左右,这个财富汇聚的区域的整个南移了,也就是现在的江南地区。
其实现在西安不断的怀念甚至塑造的是一个曾经非常辉煌的巨大的首都,一个非常繁荣强盛的城市。但现实中西安和杭州比,跟南京比,无论从发展理念还是城市格局,从宏观到微观,都可以看出许多不同的情况。
那么,这个历史到底是应该背着,还是应该放下?
雷振东
西安是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纵观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文明有兴亡之别,有此起彼伏之势,这是历史观。当年唐朝最兴旺之时最好的大学在西安,今天最好的大学在清华,从侧面也能反映西部和长安从秦汉到唐以后的衰败。建国初期的西安城就城墙里那么大一个区域,里面都是手工业作坊,乡土文化很强,城市文明和文化相对比较弱。
从文化历史的视角看,从发展的角度看,西安的发展到底是背负的负担还是创造一个新文化来激活。就像西建大源起于年东北工学院,我们过去的老一辈很厉害,但是今天西建大如果背负着这种包袱,还是说我的前辈们很厉害,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回答我们行不行!
西北地区虽然具备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但结合今天的发展形势,它还是有许多先天瓶颈和问题,很难改变。我觉得所有发展不足的问题根基都在观念。如果观念好,在什么条件下都能把事做起来;观念不行,你再有资源和经济条件也会失败。
从历史和文化维度,我觉得我们今天西安有许多做法,没有把握自己的优势。就像在青藏高原,这个地方发展工业,发展科技,人才来不来这里?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发展的角度去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我看过一些黄河沿线公园的规划,把重点放在壶口瀑布、三门峡这些重要节点和国保单位上面,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重点,恰恰是在这些级别之外被人所忽视没有做的那些事才是规划应该激活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