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刘庭风教授从《建福宫花园的象天格局生成探析》角度分享了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的天文景观意象,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建福宫花园的营造。建福宫花园为乾隆帝年少时期居住的乾西五所改建而来,为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也是故宫内园林处女作。建福宫花园在室内布局、建筑方位、空间组合、命名诗牌等方面,分别体现了霞的气象、建的机制、寅方、斗杓、招摇的诗词,代表辰星的抚辰殿以及代表日、月、星的曜等天象景观意象。
文化景观
分论坛下半场为“文化景观”板块,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韩锋教授担任主持人。韩锋教授同时也是ICOMOS-IFLA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副主席、IUCN世界保护地专家委员。她在论坛中呼吁大家反思中西方文化在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差异,尊重历史、尊重文脉地脉,在国际语境、全球文化比较中,确立中国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保护理论体系,自信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实践道路,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庭中,为保护自然文化多样性、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价值。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韩锋教授进行论坛下半场主持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薇教授进行演讲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薇教授以《彰显山岳景观文化价值,增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为演讲题目,探索山岳文化景观生成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唤起集体记忆—铭刻文化符号—凝结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她提出,山岳在中国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塑造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山岳景观特质。山岳景观唤起人类珍视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宝藏的集体记忆,铭刻着象征意义和神圣情节的文化符号,凝结着精神家园的价值认同,是培育风景园林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神韵的重要源泉,对于增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在风景园林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中,将延续和创新发展中国山岳景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郭巍教授进行演讲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郭巍教授以《“筑塘、围垦与定居:传统圩田景观研究”》为题,分享对传统圩田景观的相关研究。圩田是在低洼的沼泽水网地带,通过筑堤和改造水系的农业开发,并进而整合形成面积巨大、更为复杂的圩田景观。圩田景观是水利、农耕和聚落营建的综合,具有水文流域、空间地域和社区组织的多重特征,是低洼河网地区传统的人居环境单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滨海平原等地分布较为广泛。报告首先简述中国圩田景观的分布、类型和沿革,然后阐述其分层结构特征,剖析其水利、农耕和聚落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对传统人居环境的影响,最后以浦阳江中游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以圩田景观为主体的传统人居环境的生成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姚亦锋教授进行演讲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姚亦锋教授以《南京古都城市历史景观的地理过程探索》为题目,以多尺度地理空间视角探寻城市起源以及早期雏形,从而发现城市空间的运行轨迹以及更深入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地理选址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研究问题,城市历史景观是自然和文化历史层累的结果。早期地理重要作用始终隐含在城市景观空间之中。现代城市景观纷繁多样,掩饰了其地理重要的本性品质。以地理学视角辨析区域分异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人地关系耦合,从而在更广阔范围和深度把握城市风貌机理本质。南京区域地理环境有其独立的围合空间:公元年东吴选址定都建业(现在南京),而在此之前南京已经有多年的人居活动过程。各个帝王视角位置不同,但是对于这一带地理战略的重要作用是共识的。三国之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影响叠加入南京地理空间内,逐渐形成了城市历史景观。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杨晨博士进行演讲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杨晨博士分享的是《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实践》,围绕数字技术支持下文化景观遗产的记录与存档、空间分析与模拟、价值阐释与解说等议题,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教学和实践的最新动态,并重点介绍报告人及其所在团队近年来在不同类别文化景观中所开展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与探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带来了重要机遇,相关研究是风景园林与文化遗产领域的重点前沿方向。报告认为,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为科学认知和保护中国文化景观遗产提供重要支持,并助力我国传统风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向全世界的传播。
上海园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小峰高级工程师进行演讲上海园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小峰高级工程师从《园林文化创意,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引擎》的角度,阐述“园林+文创”的历史发展、核心概念及其创新实践。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风景园林文化景观遗产丰富灿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遗产视为发展的引擎,鼓励激活遗产,倡导将遗产深度融入文化创意,促进遗产价值的传播和解说,增强文化自信。这是破解当前园林文化行业痛点、产业难点的新抓手,是文化景观遗产价值传播和活化利用创新突破的新机遇。园林文化创意以园林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通过艺术手法和科技应用等表达方式,对园林文化进行再创作、再制作。结合创新产业运营模式,达到更好的综合效益与受众体验,为遗产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开启新模式。
▲分论坛演讲现场▲观众提问与交流环节▲分论坛主持及演讲嘉宾集体合影留念撰稿:理论与历史专委会秘书处成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后农丽媚
原标题:《年会报道l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风景园林理论历史与文化景观分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