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现状与对策
——王小冬在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创意农业界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热烈祝贺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的成功召开!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以“发展养心养美创意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宗旨,以“强农兴农、推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繁荣,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创意农业力量”为使命,聚焦国际农业热点、全面研判形势、分享真知灼见,同时紧抓农业强国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契机,推动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美学经济、食品安全、一村一品、休闲农业国际学术交流,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促进海南创意农业与国内外创意农业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位专家学者精彩的发言、精辟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在此,我衷心祝福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
值此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学术交流月举办之际,我以《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现状与对策》为主题,并以书面方式与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分享我的观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乡村问题所贡献的富于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振兴乡村需要从认识乡村的时代价值开始,认识乡村的未来需要智慧与自信。城市和乡村都是人类文明基因的携带者。乡村与城市就像太极一样,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平衡关系。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城市与乡村互动的历史。城市与乡村关系失衡,构成当今人类文明诸多危机的深层根源。矫正失衡的城乡关系,需要乡村文明复兴,需要乡村振兴。
新文科建设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原因在于新文科建设以守正创新、学科交叉来适应国家向着新的百年跃进的更大力度、更为开阔的学科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学科已经不单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形态的设计,它实际上具备了对于宏观的国家文化形态、社会景观乃至一些思想观念大设计的意味。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视野下,设计学科理应走在前面,不仅为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做好设计,而且应该有更大规模地为新文科建设发展做好设计思路及理论的准备,乃至提出一些更为宏观思路的大设计。由此衍生开去,在专业的设计学科外,自交叉融通的角度看待设计学科,尽可能重视其与新文科建设之间的交融。
要把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定义、内涵和外延很有必要。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人与人、人与物在客观条件下比拼而胜出的一种能力。此种能力,既是实力的彰显,更是综合能力的自我投射与外部印证。所以,核心竞争力既可以简单直接地理解为一种制胜能力,亦可以理解为多重因素影响,经过长期磨砺而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有制胜把握的重要能力。其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既存在于就业时竞聘工作岗位的能力,也涉及在具体工作中对设计项目调研、对接、构思、把控、表达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尽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学科具体归属和存在感还亟待开拓。环境设计被定义为与建筑、景观、室内等人居环境科学紧密联系,与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息息相关的交叉综合专业,其专业属性与新文科建设的内核精神有着紧密联系。
到目前为止,环境设计专业还没有自己专属的学术领地和行业属性,仍寄身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仅有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较为独立。溯源专业发展脉络,环境艺术设计是环境设计之前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包括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当中,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到底是何种关系?交叉程度几何?值得深入探究。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对生源质量、办学设施、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就业愿景进行综合考量,再制定具体方案。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往往更钟爱科技,尤其是VR技术和智慧运算,设计师调整参数就可以进行相关设计。对于最具接受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新时代青少年来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真能做到培养知识、技能、素质皆备的综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吗?这可能需要深入思考。
为此,有许多专家指出,“专业自信很重要!”的确,没有专业自信,就难以有自我专业认同,何谈文化自信!关于教育之宗旨,可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应该是教育之永恒话题。目前很多岗位对人居环境科学相关专业大类人才进行招聘时,均称“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实质上在简历初审、复审、面试、录取等各个环节,均存在着比较,竞争异常激烈。就算在同等水平下,较之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环境设计专业几乎没有竞争优势。“狭路相逢勇者胜”,告诉我们要有勇气,有谋略,那么勇气和谋略从何而来呢?就是我们的智慧。说到底,这里的智慧因我们的专业能力而生,长期积累而升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呢?最实际、最有效,并且在限定性教学条件下让广大学生受益的有效制定举措,便是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学门类,近20年来,高考艺术类招生规模占比由小到大,生源质量由弱到强。据不完全统计,环境设计专业在校生规模超10万人,毕业生数量近3万人。对于行业市场来说,是否需要这么多人才,是否都用得上,是否具有培养前途?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室内设计相关行业来说,经过30余年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实力比拼之结果,也是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等强势学科部分放弃之领域,更有行业门槛低、不规范、民众不需要等诸多因素存在。在建筑与风景园林等主要行业,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竞争过程中,就业率与最终发展前景总体上明显处于劣势。所以,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力,在哪些具体方面加强培养,都很值得讨论。
一、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现状
上级重视与后劲不足:从多年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取得的效果来看,因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诸多因素协同助力,国内顶尖高校的教学、科研取得重要突破,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强,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众多科技攻关和重大成果。但高等教育改革成果整体上并不乐观,大部分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就我国来看,重点高校占比不到5%,顶尖高校不到1%,高校人才培养逐渐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落到实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还能大行其道,切实可行;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是否以顶尖高校为纲,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是否接近顶尖高校水平等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专业教育从业者思考。
整体薄弱与分野明显: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有了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但具体分析则呈现出不同类型院校专业发展良莠不齐,程度不够,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度有待调校,达不到因材施教目的等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言,毕业设计基本能够代表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实力和最佳水平,尽管近几年参赛作品呈现小组参赛之趋势,却更能反映出办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实质上,历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和首届“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6]的“景观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两大竞赛作品组别就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全国各地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和“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竞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