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作为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变迁。由最初辅助生产、生活的菜畦、果园,到以观赏和美化环境为目的花圃、鱼池、假山,再后来成为体现建筑布局体系艺术特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园林的设计构造,已经被视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当今世界的文明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地域的园林风格和特点也各有不同。本篇以16~17世纪东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两处园林为例(中国苏州的拙政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园林艺术上的呈现。
一.简述拙政园与凡尔赛宫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
说起我国古典园林,有四个最为著名,分别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和拙政园。这四大名园中,有两个座落在苏州,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地位。拙政园位于苏州东北,由明故御史王献臣在卸任回乡后建成。
当时王献臣的挚友,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参与了该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徵明还依照园景绘成拙政园图画31幅,并在每幅画卷上题咏景诗。其后又作《王氏拙政园记》,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拙政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拙政园自东向西分为三部分,东面主入口的园区以开阔的田园风光造就园林空间开朗的氛围;中间花园称为“复园”,以水为主题,池岛假山为胜景,林荫茂密,各色花木相辅相成,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是全园精华所在;西面花园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建筑精美。三处景观各具特色,体现出典型江南地区传统园林的风貌,堪称苏州园林的代表。
2.凡尔赛宫园林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造园家勒·诺特尔设计及督建。园林从年始建,历时26年才基本完工,工程之浩大、规模之宏伟、风格之突显、内容之丰富、手法之多变,使其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强大君王的纪念碑,让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得以完美呈现。勒·诺特尔也凭借凡尔赛宫苑,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法国古典式园林风格的代名词。
该园林占地面积巨大,据称初建成时有万平方米。总体规划以凡尔赛宫殿为中心,而园林在宫殿以西的中轴线辐射出去,其中宫殿东西方向的主轴就长约3公里。刺绣花坛、中部水池、跑马道、喷泉、水道与建筑物一起,整齐而有规律地对称分布。大量的雕像散置于园林的各个地方,使得园林气势恢宏、庄重典雅。
二.园林中的实体比较
1.植被
观赏性的花卉树木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园记》中,我们得知当年园中的花木种类及分布状况。芙蓉榭的木芙蓉,小沧浪亭修竹,柳隩边上的杨柳,水花池的荷花、美竹,净深亭东的柑橘,待霜亭的红枫,得真亭的珍李,桃花沜的桃花,湘筠坞的古槐,竹涧之东的江梅等等。
这些花木,都是江南地区寻常的品种,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进行栽种和分布。而园林的设计者的审美又源于自然,例如在季节的更替方面就做了相应的考虑,因此就有了春赏桃柳夏观荷,秋看红叶冬品梅的安排。
凡尔赛宫苑的植物种植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即临近宫廷的刺绣花坛以及远离宫廷的林园。在原来的建造中,宫廷近旁主轴两侧分布两个对称的刺绣花坛(后来被改为两个水花坛)。花坛以各种花卉为主,黄杨矮篱为辅,通过人为的排布和修剪,制作成规律的几何形状和美丽的图案,底部还配有彩色石子装饰。
刺绣花坛在往远处去还有四块低矮灌木丛修剪出来的迷宫,也依照对称规律布置。而林园所有树木多为阔叶乔木,有椴树、山毛榉、鹅耳枥等等高大垂直的树木。对于这些大树同样是通过修剪和排列来达到外观统一的,阵列整齐的效果。著名的国王林荫道路旁的树木便是如此。
2.水景
拙政园占地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榭精美,再加上花木繁茂,令园中处处都充满诗情画意,别有一番浓郁的江南水乡的风韵。其中复园的水景最让人们所称道,它利用原来自然的溪池,打造成一片狭长而又四处联通的水面。
池子的北面堆了两座假山,南面是一溜池边延展的岸壁。环绕池子周边,花红柳绿,亭台楼榭皆倒映水面;锦鲤花鲫,青虾玄龟皆游戏池中,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在凡尔赛宫苑内的道路上,水池、喷泉分布在路旁或十字路口。在向主轴的远端延伸,还设置了两条十字交叉的运河。早期的刺绣花坛已经变成了一对长方形抹角水池,形成两个很大的水镜面。池壁上装饰有爱神和山林水泽女神的卧姿青铜像。
在国王林荫道的十字路口,是有名的阿波罗喷泉池,阿波罗驾马车的雕像在池子中心,周围是一圈被诅咒的青蛙雕像。喷泉作为对水的一种技术处理,配合石材或青铜雕像所赋予的装饰形式,自古以来在西方园林界就长盛不衰。从宫殿处远望,位于中轴线的运河、泉池、水池就宛如一条串着珠宝的长链
3.建筑物和装饰物
对比文徵明所绘拙政园园景图,我们今天看到的拙政园增加了许多建筑,很大一部分是在太平天国时期添加的,那时该园为忠王李秀成的所居。
文徵明认为原址土质松软,湿气太重,实在不宜承载过多的建筑,所以最初建成的拙政园时建筑不过一楼、一堂、六亭及二轩而已,反而栏、池、台、坞,涧就有二十一处之多。总得来说是以山水景观为主体,只是在不妨碍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布置一些必要的人为建筑。雕像在拙政园几乎难见踪影,倒是历代名人所题楹联、牌匾随处可见。
而对于凡尔赛宫苑而言,宫殿才是园林的中心,建筑物置于地形的最高处,殿前有大道贯通全园。殿前的花园和后续的林园在规模和形式上都服从于建筑。
此外,大量的石制和青铜制的雕像遍布全园各个角落,雕刻的题材多以神话、英雄或动物形象为主。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却觉得这些雕像过于刻板严肃,别出心裁地要求制作许多儿童雕像,以期花园的气氛能够活泼些。
三.园林设计建造及指导思想的比较
1.设计规划布局不同点
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记载:“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其中“稍加浚治”一项就说明在拙政园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展开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地的风貌。
另外关于拙政园的建造,在《归园田居记》中也记录:“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按照这个建造方针,造园时多为就地取材,在适当的地方安置适当的植被或建筑,合乎时宜。拙政园以水为主,以花木为辅,整体布局疏朗自然,园中水面浑然天成,少有遮挡,广阔而宁静。
相比之下凡尔赛宫苑的布局,是通过宫殿中轴线的延伸而形成全局的轴线。宫殿是起点,同时也是中心。所有的花园、林园以及水景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建造,而且几乎所有的园景都是以中轴线呈对称分布。
这种规则式的造园风格源自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庄园,但在空间尺度上向外无限延展的特征,令整体布局带有一种庄重典雅的气势。这也是完全人工化的结果。
2.造园思想之异同点
拙政园的得名,来自于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反映出园主人王献臣对失意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闲居生活的向往。归隐,就意味着要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按中国道学的思想,讲求“天人合一”,这里头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天人合一指的是人的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在园林建造方面,中国人会向自然界学习,而规划、建造无不合符自然。
凡尔赛宫苑的园林主要以尊贵的形式表达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从宫殿开始,延绵几公里的中轴线景观体现了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而放射性的对称布局又表现出皇权浩荡的理念。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人为地改变地貌、植被、建筑物及其附属件的分布。这一切,都是以人的意志为导向的。
也许有人会说,拙政园代表的是私家园林,而凡尔赛宫苑代表的是皇家园林,二者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中国皇家只有在主宫殿或是陵寝的建造会采用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原则,而行宫、园林还是会效仿私家园林的建造模式,其中苏州园林的样式尤为受到明清两代帝王的青睐。
而像凡尔赛宫苑这样的勒·诺特尔式古典园林样式不仅应用于皇家,在当时欧洲的贵族圈子里也是造园的主流。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园艺理念的差异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所造就的。
结语
从上述拙政园和凡尔赛宫苑的比较不难看出,它们代表着对待自然时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种是源于自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另一种是按人为的意志改造自然,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意。
数百年以来,人类(尤其是西方人)对自然改造的成果不断登峰造极。但与此同时,荒漠化加剧、臭氧层被破坏、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全球气温上升导致两级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环境问题不断威胁人类生存。
人类自命为自然界的征服者,可以高高在上,为所欲为,到后来才发现人也不过是自然的一份子,没办法置身自然规律之外。反倒是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明白了只有顺应自然才是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外园林的历史渊源与嬗变研究》
2、《中国古典园林史》
3、《园林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