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话题我想从三个角度简述如下:
艺术与技术
园林美术教学是为园林艺术设计服务的,属基础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又分为美术基础(必修)与专业绘画(选修)两部分,前者是绘画基础,后者与专业结合。它的主要作用,仍是训练学生掌握表现风景物象的基本而多样的绘画能力与具备较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两个方面。任何一门学问,将其教学进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块,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并已被证明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
艺术,自然也是一门学问。
人类智慧和知识发展至今,学问多样,它们的分门别类,说明了每一门类的知识,有其各自的规律性和同一性。因而,就园林设计而言,美术教育既然是它的基础课,那麽,园林设计与美术就必然具有它们在艺术上的同一性,也必然被艺术学科本身的创作规律与教学规律所制约。
人们常说:“园林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这话很对。也就是说,园林设计这门学科的整体教学,既要符合艺术规律,又要符合技术规律。进一步讲,我们搞园林设计,并且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起来的目的是为了造景,造景是啥?造景,根据艺术规律讲,无疑是一种艺术创作;根据技术规律讲,又应该是一种工程建设。
另一方面,园林造景虽属一种艺术创作,但又与纯艺术创作、纯绘画创作不尽相同。它是一种多维的、连续的、时间与空间的、运动的、环境的、生态的、动态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它是利用山、水、路、石、建筑和其他构筑物等景观材料,乃至树木、花草、植物、甚至动物这些活的有生命的景观材料来进行环境造景的艺术创作。
再一方面,园林造景虽属一种工程建设,但又与其他一般纯功能性工程不尽相同,它具有生态等重要实用功能,但主要目的仍是园林艺术设计得以实施的技术手段,是园林艺术设计从图纸到实体的物质保障,它的最终目的,仍是要服务于园林艺术创作构思的。
国家把土地、资金、材料等人力物力交给园林设计师,园林设计师们首先要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再考虑局部区域的基础条件,然后在整体宏观的设计方案上进行艺术构思,进而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同时,在考虑技术水平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处理工作,再返回到整体上进行调整。这种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和工作程序,正是绘画艺术从构思到创作的基本规律。
所以,在园林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中,在艺术与技术这双重规律的制约下,艺术虽不应受制于技术,但要顾及技术,而技术则应当服务于艺术,这便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
1.园林美术教学所包含的内容与意义,就不应仅仅停留在基础素描与基础色彩的水平上了。绘画艺术教育应贯穿于园林设计教学的自始至终,即自大一基础课为始,致大四毕业设计为终。
2.这一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单靠美术课教师是力所不能及的。技术范畴课程的教师,在艺术教学和美育方面所应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美术课教师不但在艺术教育上起主干作用,同时也应了解一些园林艺术设计规律以及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如园林设计基本艺术理论以及园林建筑基本艺术形式与基本结构等等。
形象与逻辑
作为理工科招生的园林设计专业,其学生以逻辑思维为最习惯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我国高中所进行的备高考教育,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上大学,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高升学率。以数、理、化、文、政、外语为基础主干课程的考前教育,更使大一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大大得到强化,甚至使个别学生达到了某种极至。
艺术教育与美育在高中阶段被普遍淡化,艺术特长生所占比例不值一谈。这样一来,不但大学理科新生美学素质差,甚至文科新生的美学素质也低下得可怜。对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他们的认知程度甚至不及某些外国留学生,这恐怕不能不说是教育中的某种失误。
在人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中,形象性思维方式是人认识包括本身在内的客观存在及外部世界的“首先思维”。从幼儿园开始: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才可能进行1+1=2的逻辑思维。这就是人从形象到概念、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最基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大学教育虽然知识层次大大提高了,但其基本的教育规律也是应该如此的。
在我们的艺术设计类教学中,曾有过这样一种个别现象:有些完全可以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并可使同学“一目了然”的内容,却一定要机械地模仿纯理性学科,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去费力地“组织”,拼命地“逻辑化”,在文字和字母的圈子里绕来绕去。好象生怕别人认为自己学术水平低,或生怕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学问“浅显易懂”似的。高明的教师可以把某些所谓“高深莫测”的道理用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另一方面,在写实性绘画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中,必然含有逻楫性。不论是纯绘画的艺术创作,或是艺术设计,在其构思构图时,都很讲求生活的合理性。比如“不要脱离生活”;“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来源于生活”;以及“创作规律”、“色彩规律”等等。这些基本的艺术理论,都是在讲逻辑性,都是在进行形象思维的逻辑性总结和逻辑的形象展现。
即便是现代绘画,在平面上进行物象的夸张组合,乃至“立体主义”、“冷、热抽象主义”等等,就更加明确无误地向我们展现出由具象到抽象,由形象到逻辑的认知和思维的深化与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认知与思维过程,首先是由形象的方式开始,再到逻辑方式,再反过来又作用与形象方式。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可能会更实际些。
另外,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特点:1、他们常常认为绘画习作与其他理科作业一样,“听懂”了,“记住”了,就应当“会”了。他们往往不了解艺术学科技法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磨练功夫的过程。有人甚至会孤立地采用制图的“推导”方式来解决在绘画上出现的问题,在绘画色彩的研究中,容易提出诸如蓝+红+黑=?与蓝+黑=?和红+黑=?的问题,并把它们象方程式一样排列起来进行逻辑分析与推导。当然,善于逻辑推导不是缺点而是长处,只是需要引导他们明白色彩调配的无穷变化。需要使他们明白,既要了解色彩调配的一般规律,更要了解色彩绘画中的色彩变化规律,并且这是需要在长期绘画实践中才能逐步认识的。这是一个慢功夫,想走“捷径”是不现实的。2、园林专业的学生大都应考能力很强,他们在高考中的高分本身就很说明问题,这说明这样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的“攻关”能力非常强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素质优势。我院园林美术课近6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启发与挖掘他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一部分学生的绘画水平提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其他同学保证过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所以:
1.引导园林人进行绘画学习,在教学法上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进行差别与联系的深入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针对园林设计的艺术特点与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能否放宽一下思路,在招生上“网开一面”,适当考虑文(艺)、理兼收。同时,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可以根据本身特质而有所偏重以扬己之长。这样,对于尽快尽好地培养出多种人才,会更加有利,“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可在体制上得以保障。在适当考察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的最基本功底,以及艺术感受能力和与此有关的综合素质方面,在“自主招生”中已实施,但范围不够,应再扩大。
想象与创造
现在,在我们的高等院校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发明创造”在绘画艺术这一行当里,主要表现在绘画构思、艺术形式、表现技法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综合性突破和革新,在艺术上一般简称之为“变法”。这便是绘画艺术学科中的“科学研究”。“变法”,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规律,是画家在一种较高层次上的对某种“高境界”的追求,也是绘画艺术这一门“视觉艺术”,对人们在艺术上的“求新欲”的一种满足与适应。艺术上的创造,同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一样,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事实证明,美的感受力弱和没有受过审美教育的人,很难感受到美的事物其内在的美学价值,更难发现美的事物,自然就更谈不上去创造美了。啥是“美”,人们至今也找不出一种固定而一致的“标准答案”。“美”虽是一个抽象词,但美的所指却是具体的,人们只能看到和感受到具体的“美的事物”。因而,美的事物的创造,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必然是一种具体的物质的艺术劳动。所以,“美的创造力”应含有如下两个基本意义:
一、艺术的创造力来自于艺术的想象力。人类文明发展至尽,社会生产力不论在建设性还是破坏性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着。且不论是福是祸,这一切都是源于人类丰富的艺术想象的。古代人对于神的超凡力量的艺术想象,现在很多都已实现,现代人对将来的“科幻”想象,将来也会实现。(但愿某些“科幻”永远不要实现。)虽然人类想象的实现,有时会受制于科技的水平,但从总的趋势上看,丰富的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当是无疑的。
另一方面,艺术的实质,在于求真、求善、求美。也许,对于艺术的实质,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解释,但真诚、善良、美好,应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想象力也是这样,美好的想象应是福,而丑恶的想象则应是祸了。比如,在相同物质基础的前提下,看到参天美丽的大树,一类人会联想起蓝天、原野、森林、清新的空气、小鸟、动物、以及古老大树的传说和它所见证的历史,从而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回味和美的享受;另一类人则会联想到这一棵大树,可以做多少个立柜,可以卖多少钱,从而引发出某种贪欲。看到美丽的动物,一种人会引起善良的爱意;而另一种人却一心想着吃它的肉,卖它的皮。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想象,完全不同的境界。
第一类人心灵中真诚、善良、美好的东西多些而具建设性;第二类人心灵中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多些而具破坏性。因此,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则是发现、引导、加强学生心中真、善、美的东西而抑制、克服假、恶、丑的东西,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较高尚的精神情操。这在培养人的工作中,乃至在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问题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艺术的创造力,来自于通过艰苦的艺术劳动所磨练出来的创作能力。想象对于创造来讲固然十分重要,但想象力的强弱,又来自于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感知)经验。没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因为人是不可能想象出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的,这就象人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所没有的原始物质一样。懒惰之人的想象只能停留在空想上,而勤劳奋发者会将想象通过劳动来实现。前者会因空想而变得越来越“笨”,后者会因勤劳而总结出经验与智慧,自然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其能力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强了。这种艰辛的艺术劳动,是一个艺术功力的磨练过程,无法躲过。
所以:
1.由于园林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优秀的园林设计师应具备诸如建筑、植物、工程、绘画艺术、音乐欣赏、文学、历史、人文地理、地质气象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称之为“杂家”已经很“综合”了。如果课时过于分散,反而会淡化最根本的东西。重要的是,在专业绘画的教学中,适度加强创作性绘画的训练倒是十分实在的,即便是美术院校的教学,更是如此。
优秀的园林艺术设计师在绘画艺术方面的素质结构最好是:绘画功底与形式美感+表现技法与艺术修养+文学水平与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动性劳动能力。另一方面,不论是学文还是学理的学生,对他们都要加强审美教育,培养他们都能具备作为一个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比如中国传统文学应与英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真正文明起来。
2.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造性的教学能力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鼓励和发现新的有创造力的教育人才。艺术教育的产品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种精神与灵魂的塑造工作,是一种心对心的工作。因此,教师竞业精神的强弱,是衡量教师这一行当基本素质的重要尺度。
宫晓滨,国家一级美术师。男,年5月生,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北京分会会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绘画教授。
常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与绘画创作工作,擅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及墨彩画。多年来,作品数十次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协、市美协、中央美院、国际艺苑、中国展览公司主办的包括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中国首届油画大展以及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在内的重要美展。其作品还多次参加中国绘画作品赴法、德、美、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艺术交流展。有作品多幅被中国美术馆、美协和国外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