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以真山真水为基础,以植物做点缀,在布局上因山就势,灵活布置,一切都顺应自然。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了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这种讲求自然的特点深受古代自然美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认为自然之美在于“比德”,“君子比德”思想对园林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历代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作为论析风景的理论依据。如文人特别喜欢石,以石之品行象征自己刚正不阿,在园林中堆山置石成为园林组景的重要手段。又如文人以“岁寒三友”的习性象征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园林多种植松、竹、梅。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虚静,讲求“出世”“无为”,这些思想都推动了园林的发展。大多数文人怀才不遇,逃避现实,隐逸于山水之间,而道家讲求虚静、无为,正和文人的心境。他们游山玩水,好山林之乐,更在自己的寓所周围营造园林,一方面供自己娱乐之用,另一方面借山水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怀。
佛家文化自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之后,其所具有的美学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山水观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佛家对美强调“心识”,其原因是认为“美由心造,心融万有”,因此而产生了“实有境无,境假识真”的审美观。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中有的大块的“留白”,其原理即来自于画家对空的特有认识,道出了佛家的“无相之象”的道理,追求的一种“无画之处皆成妙景”的艺术境界。不论是儒家的“上不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
中国古人对于园林景观意识的体现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特色,已经将景观的理解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的构架中了。黑格尔认为,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中国园林是用泉池、花木、峰峦、亭阁、桥涵等实物环境来再现自然美。这当中又通过对意境的强调而达到诗、文、画、园几种文化艺术的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园林美学和中国绘画理论都体现出了古代先民以自然为范本的景观意识,现代人们需要的也许不是古典园林中的亭榭楼阁,而是小桥流水般的自然情趣,是一种总体的印象与感受,是与自然的亲和,是置身其中的体验。现代城市景观只有在传统园林文化的基础上,才会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我们不但要继承先辈们所创造的优秀古典园林艺术,还要勇于开拓,刻意进取,探索适应现代中国人审美情趣和时代要求的新的景观设计手法和形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