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介绍 >> 正文 >> 正文

老公园持续焕新小游园不断加量

来源:园林 时间:2023/10/28

街头的空地变身绿地,大家多了休闲运动的场所;被大家熟知的老公园通过多种举措实现“焕新”,不仅“颜值”更高,功能也更完善……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都市坚持生态惠民,让老公园焕发新活力,同时增加更多群众身边的绿色空间,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多维度发力让老公园焕发新活力

走进冬日的人民公园,虽然时令鲜花少了,但依然是绿意盎然。沿着街边花境一路蜿蜒向前,便来到了公园正大门北入口区域。一进入大门,便会被花台中傲冬开放的鲜花吸引。“以前北入口区域植物群落空间通透性不够。经过对现场植物群落进行重新布局,梳理枯树、杂树,将长势过高,遮挡视线的乔灌木替换成长势低矮的植篱,并适度增加色彩植物品种后,人民公园正大门北入口空间更为通透,景观效果也更加鲜艳明丽。”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样的“老牌公园”百花潭公园也已完成阶段性改造。公园通过拆围、透绿、增花、添彩、筑景等形式,丰富景观性、层次感,同时促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

在望江楼公园,则围绕“望江坊”文化街区建设、望江路特色街区打造,以“开敞通透、层次丰富、展现川西园林特色和望江楼特色”为原则,对公园沿望江路一线园林景观进行提升。通过梳理原有阻挡视线的竹类和杂乱植物,形成通透大气的生态空间;植物栽植以营造花境为主,形成色彩缤纷、季相分明的多样性植物群落景观。

除了提升“颜值”,还强化功能。植物园与清华大学专业团队合作打造具有感知自然、互动体验、疗愈身心综合功能的月季专类花园,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增进人与自然的联结。全市公园实施“亮化行动”,完善公园基础照明;同时补充(新增)休息、卫生设施余套,为市民提供舒适、优美、卫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业态方面,这些公园还依托公园美学载体,深挖文化内涵,有机植入文创、音乐、休闲等新消费业态,发展公园经济;引入“周末经济”“夜间经济”,着力打造公园生态游憩、熊猫野趣度假等新消费场景,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公园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同时,促进“公园+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公园“蜀风雅韵”、新华公园“城市记忆”等多个公园特色品牌。

在共建共享方面,开展公园治理融入社区发展治理,选聘市民园长、市民监督员参与公园治理、监督,调动社会积极性;谋划制定公园机会清单,向社会各类企业、个人提供户外绿色开敞空间,举办音乐节、影像展、户外拓展等特色活动。邀请属地街办参与,收集采纳市民意见,联合属地街办社区开展各类科普、亲子运动、垃圾分类等活动。联合公园周边社区开展文化、体育、科普、文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示范公园。

“通过对既有老公园实施景观提升、业态提升、治理提升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拆除围墙、绿篱万余米,提升改造公园面积50余万平方米,营造绿色开敞空间余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10亿元;同时打造公园特色景观余个,打造百花潭川派盆景园、人民公园‘鹤鸣茶社’等20个公园特色品牌。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公园的吸引力,也提高了公园对市民的服务性,践行了‘生态惠民’。”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高标准建设全市新增一批小游园微绿地

走进位于成雅立交桥的小游园拾光公园,只见新老“时光”在这里交汇,充满时代感的场景打造,既串联起了城市的发展情怀,也拥抱了现代潮流的风尚。

约2万平方米的拾光公园以天府市井文化、邻里文化为基底,以成都高新区起步、发展为时间脉络,打造具有时代记忆、活力向上、创新多元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和城市创意人文景观。拾光公园实行入园免费,在保障公众享受公园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引进多元经济主体共同参与运营。

在拾光公园,包括时光小站、彩虹房、主题雕塑“新月”、灯光装置“新忆”、城市装置“拾光公园”、活力彩柱、铁轨斑马线等多个装置,营造出极富特色的公园场景。此外,这里还有运动健身区、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区、滑板轮滑场、社区多功能休闲区、小剧场、消费场景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可以充分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

在金牛区金卉路小游园,只见十余根银色的柱子上,装着既像螺旋桨,又像风车一样的装置,用手一推,便转动了起来。“之前这里就是一片水泥围墙围起来的荒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金卉路小游园周边以居民区为主,方圆一公里内有住宅小区10余个,人口超过3万人。该点位原为闲置空地,通过打造,增加开敞空间近1万平方米,同时增设了休闲座椅、亭廊,配套建设环卫工人作息房和公厕,并取名“闲茶园”,融入了成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元素。

之所以起名“闲茶园”,是因为该处地处金牛区茶店子片区,该片区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和历史。古时的茶店子,四野荒凉,有刘姓人家在此搭棚卖茶,后人便称此茶棚子为茶店子。这个小游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做足了在地文化的文章,市民们喜欢“打卡”的不少装置都和“茶”有关。其中一个风车装置,就是对传统制茶工艺中“风选”流程的创造性再现。手工制茶过程中,依靠“风选”可以清除茶叶中的杂质和灰尘。经过设计,风车在这里成为一项装置艺术。“风车很好耍,还可以了解背后的茶文化,很有意思。”带着孩子在此游玩的市民胡大爷说。

笔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全市今年新改扩建小游园、微绿地70个,新增绿地53万余平方米,完成投资约4.5亿元,极大地丰富了市民5分钟、10分钟生态生活圈。

强化技术指导制定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导则

为更好地指导全市小游园、微绿地打造,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专门制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中明确,小游园、微绿地是指充分利用社区、单位的零星地块和闲置土地建设的小型游园绿地。其建设目标包括延续历史文脉——沿着成都历史脉络,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存、历史建筑、特色风貌街道、工业遗产、历史地名等,以此为线索,营造空间的历史文化氛围,提高文化感知度、展现文脉特色。展现都市活力——提取现代城市风貌特征,塑造展现现代都市生活活力的公共开敞空间,增强城市魅力,强化城市特色。塑造高品质绿化景观空间——增加绿化覆盖率,减少硬质铺地,营造生态、舒适、愉悦的高品质绿化景观空间。打造市民满意的活动空间——强调以人为本,按照人性化尺度设计空间,满足市民户外活动需求;考虑与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性设计,为市民提供便捷的配套服务,增强设施的互动参与性。

《导则》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生态景观美化、特色塑造等给出了具体标准。

例如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要求小游园、微绿地内部及其周边各级文保单位须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文保单位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不得拆除,应以保护、修缮为主,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须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不得破坏文保单位的历史风貌。

在生态景观美化方面,要求小游园、微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是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小游园、微绿地的绿地率不宜小于65%,硬质铺装场地面积不宜大于25%。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兼顾植物多样性;可适当增加以市花芙蓉为主的各类花卉植物,市树银杏为主的各类色叶植物;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景观协调性为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做到宜树种树、宜花栽花、宜草铺草、宜藤植藤。

此外,要遵循节地、节水、节能理念,提高绿化效能,降低养护成本,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小游园、微绿地提质改造和新建、改建、扩建时,应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依法原地保护……

在特色塑造方面,根据历史文化展示要求,结合小游园、微绿地所在区域的不同文化、风貌特征,小游园、微绿地可分为历史故事型、民俗生活型和现代创意型三类进行特色塑造,塑造方法可从标识设计、雕塑小品、座椅、铺地等方面进行引导。

本报资料图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