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介绍 >> 正文 >> 正文

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打造北京城市副

来源:园林 时间:2023/6/28

导读

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秉持精细化设计理念,尊重现状、面向实施,因地制宜开展市政、交通规划,综合统筹道路公共空间资源,优化构建服务功能完备、运维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工程。

01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打造和谐共生典范

构建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确定市政规划目标,即“充分发挥城市绿心生态本底优势,以技术和创新为手段,构建绿色生态、低碳智能、减量循环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强化市政基础设施与景观环境融合建设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共生”。

1

发挥绿心生态效应,构建水城共融、内蓄外承的防涝系统

“内蓄”,即遵循自然格局和现状地形,统筹考虑建筑布局、道路系统、园林景观及竖向高程等因素,打通两条排涝景观水系、建设五处生态湿地及若干小型蓄水空间,综合实现城市绿心50年一遇降雨自行消纳、待机排水。复建了元明时期重要的漕运河道——北运河故道、古码头等历史风貌节点,将运河故道打造成为集文化休闲、水系连通以及蓄水净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活力水廊。

运河故道古码头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外承”,即利用城市绿心空间最大限度分蓄上游建成区涝水。综合利用玉带河东支河道及蓄涝区实现万立方米涝水分流,大幅缓解建成区排涝压力。同时,强调玉带河东支沿岸蓝绿融合、水林交融的景观效果,将其打造成为集防涝生态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开敞空间。

玉带河东支滨水景观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2

遵循自然水文循环,打造蓝绿交织、绿色优先的海绵绿心

践行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核心理念,通过绿色优先、灰绿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构建以运河故道、蓄涝区为主的蓄滞型大海绵,塑造以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为主的渗透型小海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90%以上。

生态草沟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城市绿心公园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塘、雨水湿地等生态海绵措施净化和削减污染物,提升水环境质量,面源污染控制率可达63%以上。充分利用海绵设施和景观水体滞蓄的雨水,作为城市绿心内市政杂用、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和河湖生态补水水源,利用率达18%以上。

滨河南路雨水收集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图片来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雨水蓄滞坑塘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3

推进再生能源利用,实现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能源系统

结合区域可再生能源条件,重点发展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并推进各类储能系统应用,构建低碳、高效、智能的能源系统。起步区能源系统采用多种能源相互耦合的供能方式,保障供应稳定可靠;采用冷热兼蓄的储能技术,利用低谷电“削峰填谷”节省运行费用;采用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对系统能耗、地下温度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系统平稳运转。项目全部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吨,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约吨(按碳计),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达到30%以上。

起步区地源热泵项目开工仪式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

三大服务中心采用“地源热泵+水蓄冷蓄热+光伏发电+储电”的智能低碳能源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40%,助力“零碳公园”建设。城市绿心屋顶光伏总装机量千瓦,全生命周期可节省电费约0万元,减少碳排放约0.96万吨,节约标煤吨。

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4

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建立万物互联、智慧超前的信息系统

城市绿心公园将以5G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5G网络全覆盖,5G基站建设与城市景观融合。园区灯杆“一杆多用”,将高清视频监控、公共广播、环境监测、指示牌等多系统集成为一体。园区内路灯可根据运营时段自动进行亮度调节、控制开关,可降低路灯能耗约60%,降低人工运维成本约40%。

智慧灯杆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5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减量分类、生态循环的无废园区

践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收集站建设充分考虑臭气防治,实现无臭无味、静音、不扰民。优先建设生态公厕,合理配置无障碍设施、第三卫生间、采光通风、排风除臭、男女厕位比、标志标识,彰显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性化。

分类垃圾箱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公共厕所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东南蓄涝区实景图

图片来源: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02

践行五大理念

构建“绿色、共享、包容”的交通系统

1

突出“慢行优先”

慢行交通放在首位,打造连续完整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以城市绿心为纽带,北连行政办公区,南接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副中心多元化骑行走廊,满足通勤、休闲和赛事承办等需求。城市绿心内优先满足骑行条件,利用市政道路和公园园路形成连续顺畅的骑行空间,在潞河湾路和惠林路局部下穿路段在地面保留步行和骑行通行条件,实现人车分离。

城市绿心公园星型园路规划横断面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城市绿心内市政道路自行车道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道路交叉口采用“胶囊式”二次过街安全岛、施划步自分开过街标线、行人过街信号灯优先、机动车提前掉头区等措施,提高行人和自行车过街安全性,规范交叉口秩序。

“胶囊式”二次过街安全岛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打造“副中心无障碍示范区”。市政道路内均设置盲道和缘石坡道,缘石坡道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道路交叉口过街信号灯均设置盲人钟。无障碍通道位置与公交车站紧密结合,满足特殊出行需求。绿心公园各出入口均可满足无障碍通行,有高差处均设置无障碍坡道,宽度满足轮椅、婴儿车通行条件。公园内一二级园路均为无障碍游览路线,园路整体纵坡不大于5%,无障碍路面材料均采用平整、防滑面层,园路井盖与路面平齐,排水沟滤水篦子孔隙宽度小于15毫米。公园主要出入口、无障碍通道、停车场、建筑出入口、公共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处均设有无障碍标志,形成完整的无障碍标识系统。

惠林路公交车站与无障碍坡道紧密衔接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交叉口过街处采用缘石坡道并设置盲道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2

突出“自然生态”

将道路与园林绿化方案、起步区建筑和景观方案充分融合,道路因形就势,充分利用保留建筑、古树、历史河道等因素,呈现出“曲直结合、宽窄相宜”的特点。道路横断面大量采用二分路形式,缩小机动车道宽度,增加慢行空间,非机动车和人行道不拘泥于道路红线内,采用绕行、躲避、贴近、远离等多样化方式,灵活处理与各种因素的关系,真正实现了道路融入自然,消隐于林。

惠林路采用二分路型式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上码头路效果图和实景图

效果图来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绿心路利用古树形成不等宽中央隔离带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惠林路人行步道与两侧园林绿化结合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交通设施规划设计与园林景观、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等因素统筹结合,彰显城市绿心生态文明的目标。公交站台、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充分掩映在周边绿化之中,场地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以灌木为隔离,用高大乔木和藤蔓植物遮荫,充分体现生态化。

机动车停车场和电动车自行车停车场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3

突出“韧性包容”

针对城市绿心的特殊区位,形成“双环”路网格局,“外环”由副中心“十一横九纵”中的部分城市干道组成,疏导穿越城市绿心的过境交通,“内环”锚固内部各组团,强化城市绿心的集散功能,提供充足的弹性空间。

在对起步区三大建筑和绿心公园客流出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起步区交通过于集中的问题,提出以共享车位取代单独配建车位的方式,并采用分散式布局方式,实现起步区三大建筑停车时序错峰、分时共享,即可节约成本,又可大幅提高停车效率。

规划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