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介绍 >> 正文 >> 正文

建筑匠人屈培青梦想筑梦圆梦四代建

来源:园林 时间:2023/3/29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1/5863504.html

提要

他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屈培青工作室主任,出生在建筑世家,怀揣着建筑的梦想在西北院长大并幸运地成长为家中第三代建筑师。在张锦秋院士和韩骥老师的提点和鼓励下坚持走原创之路,在传统文化建筑和民风建筑领域里潜心研究、辛勤耕耘,把探索西部地域文化、创作民风建筑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十几年来他将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出了名研究生并让他们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陆陆续续成为各设计院的骨干力量。他不仅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建筑人才,同时还培养出了家中第四代建筑师,让自己的建筑梦想得以延续……

本期嘉宾:屈培青

屈培青

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屈培青工作室主任

06:12

↑↑↑屈培青获奖作品视频

一、梦想

我一直在执着的追求建筑创作,也许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建筑师之家,从小在西北院长大,我的外祖父是我们家第一代建筑师,年响应国家和华东院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和华东院一批建设者们,从上海华东院举家迁移支援大西北到西安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工作。

我父亲在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专业,也在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分配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成为了我们家第二代建筑师。

我从小在西北院慢慢成长,从小看大人们在画画,受家庭及大院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的都是建筑语言及建筑文化,看着大人们在画画,在设计大楼,使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传承外祖父、父亲的专业,设计我喜欢的房子,就在我家扎根西部二十年后,我圆了我及我们家的第一个梦,学了建筑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成为了我们家第三代建筑师。同时也是三代建筑师同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当时我分配到三所葛守信总、刘绍周总、吴迺申总手下工作时,当我梦想成真的时候让我非常激动,而葛守信总就是我从小在西北院院子看他在画画的那位前辈。

二、筑梦

我十分庆幸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在实现了自己做建筑师梦想的同时,遇到了这么好的建设机遇。但是从实现梦想到超越梦想,对于每个建筑师来讲都要经历漫长的学习积累和不断探索。在二十年前,全国设计市场一片繁荣,大量建筑市场有待开发,开发商开始追风攀比,各种建筑风格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

这时,张锦秋院士和韩骥老师就告诫我要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个领域课题,坚持走原创之路,不去追风,从创作方向去研究我们西北的地域文化和民风建筑。这些民风建筑正是我从小生活和熟悉的地方,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潜心研究和辛勤耕耘,在传统文化建筑和民风建筑领域里进行了长期调研和整理。把探索西部地域文化,创作民风建筑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当我成为了一名总建筑师开始带领一个团队去做创作时,也让我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大家都意识到,要出作品,必须要有研究。但在设计院这样一个市场化的体制下做研究和创作,我们在开始研究地域民风建筑的初期遇到了三个问题。

(一)在创作初期遇到的三个问题:

1、研究和市场的矛盾:

我们都经历过这么一个时期,当时设计市场一片繁荣,大家都在一味追欧陆风、国际风、后现代风,一些开发商喜欢用境外设计师来炒作。那个时候,我们所遇到地域民风建筑项目很少,只能把它当爱好、学习、研究去收集整体材料和资料。

2、研究和产值的矛盾:

在设计院做研究和设计不同于高校。设计院作为企业是有任务、产值、实收这三项硬指标。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和总建筑师,首先要为一个所的任务及产值去努力。记得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市场项目《锦园五洲风情》。这一年,我集中精力完成了这个项目的创作作品,这个作品在年第二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上获得金奖。而年我们所产值及实收在全院排名最后。年我又放弃了很多项目,集中精力完成《西安锦园坊》的创作作品,这个作品在年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上获得铜奖。而年我们所产值及实收在全院又排名最后。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是要作品还是要面包,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3、研究和人才的矛盾:

做创作首先需要有一批创作能力很强的建筑师,我们当时面临着创作人才资源不足和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有二:

原因一:那几年已经从计划分配单向选择走向市场分配双向选择,老八校清华、同济、东南、天大这四所学校学生来我们院的很少。每年大学生分配到我们所里的新学生就1-2名,而且创作能力很强的学生更少。

原因二:我通过两三年的培养,培养了一批创作能力很强的优秀的建筑师,工作了3-5年又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创作环境。

(二)寻找解决好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

我在考虑怎样解决好以上三个问题,怎样能打造一个即有学术研究和创作能力的核心团队,又有能完成设计任务的设计团队,使我们的创作和设计能有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后来从年开始,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华侨大学开始带研究生,通过产学研结合来解决研究与产值的矛盾和研究与人才的矛盾。我寻找到应对本土设计师原创困境的主要策略。设计院与学校院校结合,设计院导师带研究生的优势:

1、研究与项目:首先当我们通过十几年的研究积累后,我带领主创建筑师和研究生收集了大量民居建筑资料和完成了一批传统文化的实际项目,设计市场关于研究地域文化和民风建筑的项目开始多了起来,我们正好将研究与市场紧密的结合起来,留住乡愁的浪潮,解决了研究和市场的矛盾。

2、研究与产值:将一批实际的地域文脉项目前期研究由我带领我们的主创设计师和研究生一起当做研究课题研究,既能深入细致的研究,又不影响产值和各专业人员任务平衡,待研究到一定深度后,我在带领设计团队去深化方案设计。

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有实际的课题支撑论文,同时教学生学会在设计院工作的创作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打造了研究生研究平台与屈培青工作室平台研究和生产共存的产学研综合体,解决了研究和产值的矛盾。

3、研究与人才:通过三年的研究生培养,平均每年8-10名学生,我对他们每个人十分了解,可以从他们中选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留在我的创作团队中,在我工作室培养的学生,通过三年研究生学习毕业后,工作能力很强,而且这些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参与到创作和设计中,靠我们自己打造了一批本土设计师,使人力资源十分充足,解决了研究与人才的矛盾。

(三)、我在筑梦和带研究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从我们各大设计院这十几年的招生趋势看,建筑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建筑学院的学生成倍增长,建筑的教育周期逐渐延长,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却有所下降。我带的研究生由于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建筑院校,学生生源水平差距很大,其中最大问题是现在大部分建筑学的学生放弃了手绘和工作草图,放弃了“工匠”精神。甚至出现了8年毕业的学生(本科5年加研究生3年)拼不过80年代、90年代4年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自己也会觉得非常不理解,毕竟八年的努力、成绩优异,为什么却还不如从前呢?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学校的规模及质量:三十年前,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来源主要是以老八校和建筑工程学院为主,当时的建筑学院,招生数量有限,要求严格,即便已被建筑院校录取,入校后还要再加试美术基础,如果考得不好,则需要转系,同时院方会从其他专业转入一些具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补足名额。由此,当时建筑院校的生源普遍具备较好的美术功底,各建筑院校毕业生之间整体水平接近且质量较高。

三十年后的今天,建筑市场空前兴盛,受此影响,各高校争相创办建筑学院系,建筑院校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加上国家的扩招政策,导致建筑院校的规模以及生源数量空前壮大,下表为某重点大学建筑学院80年代学生数量与年学生数量的对比。

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城规、建筑、环境艺术三个专业每年共计招生人,加上本科生人,共计人,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八十年代的90人。那么这人毕业后的整体水平又如何呢?从我们院每年招收的毕业生情况来看,现今毕业生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在创作构思能力和建筑表现力方面要弱于80年代至90年代的毕业生,加之很多考生出于对热门专业的向往,不顾美学基础与抽象思维的欠缺,盲目报考建筑学专业,导致入学后理论学习成绩优异,但对建筑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却较弱,尽管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但却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2、计算机时代的冲击:由于科技进步,计算机迅速普及,电脑技术确实给设计带来了很大帮助,使设计者从许多繁杂的具体制作中解脱出来,在设计制作方式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这种“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建筑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也计算机,败也计算机”,其根本原因在建筑创作中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方案原创,忽略了手绘基本功的培养。以前没有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必须得用手绘草图、手绘渲染图,看上去虽然效率不高,但无形中培养了审美素养、提高了方案能力。然而,在现今的高校培养计划中美术课和钢笔速写往往成了完成任务的“过路”课程,很多学生毕业后建筑美术基础和表现力达不到要求,甚至干脆放弃了手绘基本功的训练,直接进入到了计算机画图阶段,虽然对SKETCHOP、3DMAX、PHOTOSHOP等软件的建模与渲染掌握的比较熟练,但方案能力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计算机这种逻辑思维的学科是为我们抽象思维创作服务的,是不能取代抽象艺术的创作。这便是学习方法上的本末倒置,其结果是很多学生毕业后,放弃绘画,不会钢笔徒手构思草图,更谈不上有一个正确的构思创作方法。这就不得不使设计院在进人和大学在考研复试时,用快题考察学生的思维表现能力。现在我招的研究生第一年在完成硕士必修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学期张钢笔画。旨在弥补本科培养所欠缺的美术基础。

3、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各高校每年的毕业生必然会有部分留校任教,从而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的注入新的力量,近年来我们对一些年轻的老师进行了跟踪,发现往往由于老师自身手绘基本功的欠缺,导致学生手绘能力的不足,我从学生中了解到很多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快题及方案草图只动嘴不动手,原因是老师也不会徒手草图,由此导致建筑院校的基础教育正在弱化。

4、教育机制的探讨:现在很多学员对传统手绘、工作草图、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所减弱。开始我们把这个责任推到老师的身上。我曾经问一些建筑学院基础课的年轻教师:你们手绘还画吗?如果你们老师都放弃手绘,那怎么教学生?后来参加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发现,放弃手绘的责任与教育机制有一定关系,因为教师评职称要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等。这对教美术课和教初步设计的老师有些问题。基础的老师就是教好学生的基本功。

(四)、找回建筑师的灵感: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找回建筑师的灵感,恢复并提高建筑创作的传统基本功——手绘钢笔画。钢笔画及钢笔速写草图是建筑师进行方案构思表达最快捷、最直接的手段。训练和提高建筑钢笔画法的技法,不只是提高钢笔绘画的美术能力,他更主要的是提高我们艺术鉴赏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因为,我们在训练大量钢笔画的过程中,一方面记录大量的建筑词汇,一方面是掌握了钢笔绘画技法,此外是手上已经控制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使我们能手脑并用,脱手成图,就像我们学习语文,平时学习背诵了大量的短文、范文,到了写文章和讲演的时候,就能做到脱口成章。总之传统手绘表达在当前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手绘建筑画所表达出来的画面魅力、风格和思想意境是纯粹电脑绘制所不能比拟的。

同时,在国内建筑学院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学院对建筑传统的钢笔画、徒手方案草图教学量越来越小,有的学院也不要求用徒手做草图,很多学生已经基本放弃徒手钢笔画及徒手方案草图的基本功,直接用电脑和SU模型拼方案。另一种现象是在校外出现了很多手绘培训班,又有很多的学生自费在校外参加手绘培训班。有一次一个培训班让我去讲一次手绘基础课和建筑创作方法课,我一进去让我非常吃惊的看到全国各地来了名学生来听课,这比全国任何一届学术会议的人都要多。对以上两种现象,我们又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从学院内老师中传出来的声音,一些学校老师对校外手绘培训班视为草根文化,会误人子弟,而且认为现在是计算机时代,手绘已经不太重要了,用电脑也能做出很好的作品。另一种是从学生中传来的声音,第一既然校外手绘培训是草根文化不正规,那么学校内的正规的学院派培训班在哪里呢?我们的老师还会不会手绘草图;第二如果手绘在建筑创作中不太重要了,那么为什么在考研招生考试和设计单位招工考试中还要考徒手快题设计呢?

我个人观点,用手绘做方案草图是建筑学学生及建筑师最基本的素养,是培养建筑师美学修养和创作灵感的手段。手绘能力强的学生方案能力不一定强,但方案能力强的学生手绘能力一定强。手绘是方案创作的基础,是创作规定动作,只有把规定动作做好后,才能再去发挥自选动作。真正手绘强的设计师,方案构思草图的速度要比Sketchup做方案快得多,而且思维开阔的多。由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来自全国各个建筑学院,学生美术修养、手绘草图及综合能力水平层次不齐。

所以我在带研究生的三年中制定了一个培养计划:

第一年:研究生在学完学校应学的基本课程后,每学期增加张钢笔画及构成作业,暑假张,寒假50张。

第二年:研究生到我工作室进行一年全封闭学习和研究,指正他们的创作方法。首先在创作中必须用手绘草图做方案,提高他们的创作修养和创作速度,同时教会他们正确的创作思维和设计方法,使他们毕业后到设计单位能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创作设计,不需要再培训。

第三年:通过第二年参与的实际创作项目,开始选择论文题目及开始撰写论文。

通过十几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我共培养了名研究生。这一批批研究生有38名留在了中建西北院,有27名留在了屈培青工作室,其他学生考进了全国各大设计院,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他们陆陆续续都成为了各设计院的骨干力量。

▲百名研究生

三、圆梦

通过对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解决上述研究与项目、研究与产值以及研究与人才的问题(目前工作室团队60%都是我培养毕业的研究生)。有此基础,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我才敢成立工作室和研究中心。中建西北院于年成立了屈培青工作室和关中民居研究中心。有了作战团队,才能临阵不发憷。现在我的工作室团队70人加在读研究生10人,相当于作战力量就有80余人。项目有了,平台有了,就要考虑方向怎么走,去圆我和我们的建筑梦。为了适应场需求,我们建立了一支从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园林进行全程设计的工作室团队,确保设计项目的全过程控制,完成了与市场零距离的对接。我们还经常组织一些论坛,每年到各大设计院学习取经,注重和全国各地优秀总师工作室交流学习,不断促进团队的进步。我们工作室曾经先后与北京院刘晓钟工作室、上海华东院汪孝安大师创作中心、中建西南院于郑勇工作室、中国院二院及崔恺院士、云南院罗文兵工作室、新疆省院、深圳总院交流。同时,屈培青工作室与北京院刘晓钟工作室、西南院郑勇工作室、中国院陈一峰工作室、清华院朱晓东工作室成立总师工作室战略合作。

▲年9月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晓钟工作室座谈会

▲年4月与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创作中心座谈会

▲年9月赴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郑勇工作室交流会(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屈培青工作室团队、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郑勇工作室团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晓钟总建筑师合影)

▲年9月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交流会(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屈培青工作室团队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董事长文兵合影)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屈培青工作室团队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合影

▲年9月成立五个总师工作室战略合作交流会

由左至右依次为:屈培青、陈一峰、刘晓钟、朱晓东、郑勇

▲年9月赴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黄晓东工作室交流会:总师工作室总建筑师与孟建民院士合影(左起:黄晓东、张超文、吴静、屈培青、刘晓钟、孟建民院士、郑勇、陈一峰、洪卫、张立建)

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研究,我带领研究生和工作室主创设计师团队收集了大量民居民风建筑资料及文化资源,走遍关中大地,完成了一批传统文化及民风建筑的实际项目。今天中国的建设发展为我们建筑师提供了建筑创作的大舞台和挑战机遇,中建西北院为我们中青年建筑师提供了最好的创作平台和创作空间,成立了屈培青工作室,使我能够更加专一的进行创作和研究,同时有前辈的指教和辅佐,有同行的支持和信任。而我们建筑工作室的创作集体既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建筑师,还有一批希望之星的研究生团队,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打造建筑品牌,同时,随着团队的壮大,事务性工作越来越繁杂,工作室要有细化管理,调整内部的机制管理和政策,建立了总师、主创、主设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让大家安心放手去做,给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和引导。使每个建筑师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全身心地进行创作。

四、梦在继续

有时人的一生梦想如果没能全部实现,总会有意或无意的要把没有实现的另一部分梦想影响给了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能实现。我的儿子屈张,受我们家三代建筑师的影响,从小也喜欢上了建筑专业。年高考,他以全省优异的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专业,圆了我们家三代人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想成为我们家的第四代建筑师,另一个梦想考回了我外祖父及父母从小生活的老家上海,那一年正好是我父母支援大西北50年。当我们拿到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激动而感慨的我对我老母亲讲,你儿子没能帮你们实现回上海的梦,你的孙子帮你们实现了我们家回上海的梦,真有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的感觉。儿子在同济大学五年努力读书,大学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庄惟敏院长的研究生和博士。博士毕业后回到同济大学读博士后,边学习和边工作,圆我们家四代建筑师的梦想,这半个多世纪我们家四代建筑师见证了中国建筑的一步步兴盛。

▲屈培青父子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院长合影(左起:屈培青、庄惟敏、屈张)

▲三代建筑师共同研究方案

作为一名建筑师,能够有项目做并且做好项目,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而我们的作品最终能够得以实现并被认可,这是对建筑师的最高嘉奖。今天不管我创作的作品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但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创作,创作给我带来快乐,创作使我广交朋友。创作是幸福的,也是艰辛的,但艰辛的前面是快乐是希望,通过创作之路,使我对建筑艺术和自己有一个不断认识和提高。并且有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对建筑艺术和人生哲理也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也使我心态更加平和,三十多年来,我所做的每一个项目不能讲它有多高的水准,只能讲我都尽心去做了,同时在享受创作的过程,今天也不能讲我是一个成功者,只能说是一个幸运儿,做了一件我心里喜欢的事情,圆了我想做一个真正建筑师之梦,这也就够了,因为一个人如果梦想成真,那是最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表达我一名建筑师对西部建筑的一份情感和感激。

五、部分代表作品

(一)、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建筑方案以关中民居与现代建筑的对话为切入点,将关中民居四合院的平面和现代简约的几何体组合为一体,并通过叠加、旋转、碰撞、割裂,组合成了一组新的大小不同的空间序列。其中主馆建筑以关中四合院正房与厢房围合的院落平面和主馆中的庭院,正好与贾平凹的“凹”字的形式合而为一,具备了很强的空间感和主导空间。由于将第二组现代几何体与主馆在平面及空间上进行旋转、裂变,在关中四合院的周围割裂出几组不规则的三角形院落空间,三角形院落相比正南正北的传统型院落,少了死板,多了碰撞。这些空间依附和穿插在主体内外,但又不脱离主体,形成了适度和交错分散的多院落体系。创造出不同于普通形式的空间感,反映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与碰撞,这也正是贾老师文学作品中对文化转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冲突的主要风格。

(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西安分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西安分院位于陕西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临潼,在该项目总体设计中,我们采用关中传统书院的布局手法,通过建筑与场院的空间围合成序列空间,并通过坡地的高差起落,形成了一组建筑造型高低错落、建筑平面围合有序的建筑群落空间,同时将关中两进院子的手法通过整合,割裂与放大,应用到建筑组团内形成一组半开放式的教学布局,学院教学楼通过连廊相连并与庭院组合划分了不同的大小室外空间,设计将中国传统书院与陕西传统民居的精髓根植于北大光华学院中,使庭院形成了整个学院的空间场院的核心。同时,在学校庭院中设计了一座北京传统卷棚老宅作为学院的交流会客场所,提名“燕园堂”,以此来唤起人们对北京大学老建筑的情感共鸣,北大校园与关中书院由此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亲密对话”。关中地区素有“陕西屋子半边盖”的说法。我们以关中传统民居这一特点为基础,并进行了抽象与演绎。建筑造型方面,我们继承了关中民居——屋子半边盖的建筑形式,通过新中式的构图形式与现代半边屋的几何构图形式有机组合,将北大校园文化与关中地域文脉有机结合。

(三)、照金红色文化旅游名镇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照金红色文化小镇位于陕西铜川耀州区,在照金镇我们主要通过建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打造美丽乡村小镇的这两条主题轴线对照金镇进行了整体规划及设计。

纪念馆建筑造型采用对称三段式设计,白色的檐口线角,砖红色的主体色调,麻白色的石材基座,清晰明确,圆拱形的主入口标记也体现地域文化,再加上建筑两端墙面上镶嵌了两组反映当前革命时期人物雕塑,更衬托了特殊的红色历史文化,建筑单体结合地形高差变化,将建筑立于高台之上,以砖红色为主色调使整个建筑端庄,严肃。着力表现出庄重宏大的纪念建筑特色。,建筑稳定而大气,更显气势磅礴,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核心,使照金红色文化名镇根植于红色丹霞地貌之中。

(四)、江苏丰县汉皇祖陵文化景区

项目选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境内,古称丰沛,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素有“汉家之源、汉皇故里”的美誉,刘清墓园为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汉皇祖陵”,墓园现存两进院落、一座寝殿、两座配殿,有祖陵遗碑等文物。本案正是以此为重要文化资源,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文化景区,景区由南向北,主轴线上的重要单体建筑依次为:入口汉阙、汉文化博物馆(二期)、祖陵广场、祖陵仪门、祭祀大殿。

祭祀大殿主体为交叉梁系平面桁架大跨结构,外饰混凝土挂板、平面为四方“坛城”式布局,抽象而写意地概括了汉代文化的拙朴大美与震撼厚重,不仅深层次表达了祭祀场所的应有意境也成为景区重要的精神符号。方形的平面与顶部的圆形构图,表现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哲理,土黄色仿夯土肌理的混凝土挂板,点缀灰白色汉代纹样,虚实相生,大道至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