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浙农林大50多名师生为农户免费设计庭院

来源:园林 时间:2023/4/3

“一笔一划绘蓝图,一砖一瓦妙成景”。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赴宁海县胡陈乡梅山村驻村设计团队的师生,收到了当地干部群众送来的锦旗。原来,今年暑假,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王安等6名师生,为梅山村的村容村貌和部分农家庭院进行了免费设计和施工,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送来锦旗表达感谢之情。

今年暑假,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的园林、建筑学、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专业的14位教师和37位研究生、本科生,组成了6支园林艺术设计团队,应邀前往浙江省宁海县强蛟镇、长街镇、胡陈乡、深甽镇、西店镇、黄坛镇等6个乡镇的定点农村,驻村为当地村容村貌、乡间道路以及农民庭院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师生们结对服务的乡镇农村环境更美丽了、村道更整洁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呈现更丰富了……

校地协同,送艺术进乡村

近年来,“艺术介入乡村”正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初宁海县提出了“艺术振兴乡村”目标,希望探索将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激发村民建设村庄、参与艺术创造的内生动力。宁海县文联等单位还专门找到了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希望开展校地协同融合设计,借助高校的力量,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现有风景园林学等4个一级学科,成立有“风景园林·美丽乡村研究中心”,曾先后组织师生完成了杭州湘湖南岸景观设计、杭州青山湖环湖绿道设计等重大项目。全院师生认为,乡村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只有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

“乡村文化资源既是乡村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但是有的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同化现象严重、城市景观泛滥、文化品牌打造牵强且内涵不足等状况,产生了单调乏味又缺少文化和风情的现象。因此,我们大学师生在发挥城乡规划设计方面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应该大有可为。”大家对校地协同,推进宁海乡村文化振兴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说干就干,暑假还没有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就在全院范围内招募师生志愿者,师生报名十分踊跃。最终根据宁海县的需求,选拔了50名师生组成6支团队,前往宁海县6个乡镇驻村开展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师生携手,驻村开展设计施工

在开展服务期间,浙江农林大学的师生们吃住在村民家,从农村、农民的需求出发,为乡村发展整体谋划,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有的以乡村环境改造作总体规划,凸显乡村特色;有的从农村的文创资源出发,激发乡村主体的文化意识和动力;有的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梳理、植入,形成完整的传承与发展的特色文化;有的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免费为农户设计庭院……

与此同时,师生们还边调研、边思考、边设计、边施工,让一个个农村的文化艺术“活”了起来。如在宁海县强蛟镇上蒲村,如何体现乡愁文化,是该村一直在摸索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团队的师生白天串村入户与村民交流意见,夜晚碰撞思想火花赶制设计方案。

与此同时,大家还不断倾听搜集小村故事,深入挖掘乡村历史人文底蕴,发挥自身特长探寻乡村核心元素,最终以“姥姥家的记忆”为切入点,进行了村庄两侧农家的艺术改造,实现了乡愁元素的打造,激活了该村艺术振兴“一池春水”。

大学生进村帮助大家设计庭院,也吸引了很多村民的欢迎。村民金校明是个不折不扣的园艺爱好者,自家庭院里种满了各种花卉和绿植。“听说有大学老师和学生免费上门帮忙设计庭院,乡亲们都乐坏了。”金校明说,自己业余虽爱好花艺,却苦于缺乏专业知识,现在有了艺术团队的专门设计,庭院层次分明,一下子就提升了美感。

播种文化,在服务中得到成长

通过参与设计,学生们也得到了成长。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陈雯、李一芳,经过调研和设计,她们显得很兴奋:“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很多的设计构想得到了认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这里很快将转化为实际成果,非常有成就感。”

“学习到的不仅仅是风景园林是什么,更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的决心。”风景园林班的刘诗怡,通过实践让自己对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她说,工作期间,我们有方案讨论和思考的认真勤恳,有方案不被接受的苦恼,也看到村民满意笑容的幸福。当创意变成现实,带给我的不止有满足感和幸福感,更有责任感。”

师生在宁海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得到了宁海县委县政府、乡镇、村民的充分肯定。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