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陈名杰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

来源:园林 时间:2023/3/6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陈名杰

北京有5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多年的建城史、多年的建都史,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今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实施40周年,也是北京列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站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回望40年来的文物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非常有意义。

40年来,北京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创造了不少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文物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省级文物保护法规;率先在全国划定文物保护建控地带;率先出台“先考古、后出让”的地下文物管理办法;率先颁布博物馆管理条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考察北京、18次对北京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锚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目标,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北京路径。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首都文物事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0年来,北京逐步建立起具有首都特点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新时代首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把传承历史文脉摆上全局工作重要位置,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乡建设、风貌管控、生态涵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大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

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载体,更加精心保护好老城历史文化底蕴,全面带动老城重点文物腾退保护和周边环境治理,对各级文物及历史建筑、胡同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应保尽保,北京老城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的空间秩序更加清晰。

在工作体制机制上,机构设置更加科学,人员编制不断充实,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资金投入持续加大,法治保障愈加完善,首都文物事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二是坚持价值保护,增强人民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北京现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座备案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处,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的大都市中都排在前列。有力凸显了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形象,有利于增强人民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含金量”极高。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北京市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入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发挥了首都文物工作的独特作用。

三是坚持系统保护,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文物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保护好文物本体,也要保护好赋存环境;既要保护管理好有形的文物,也要研究阐释好无形的精神文化价值,实现“有形”与“无形”的有机统一;不但要让文物“活下去”,更要让文物“活起来”,切实维护好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近年来,北京突出系统保护理念,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以强化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为骨架,全面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以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牵引,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让历史文化遗产与山水形胜交相辉映;

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为统领,对历史河湖水系、历史文化街区、皇家园林、寺庙、石窟寺、传统村落、京西工业遗产、非遗传说、古树名木、风貌视廊等实施整体保护利用,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涵养修复的贯通融合;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统筹推出建党、抗战和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首都红色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四是坚持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历史文化遗产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庄严承诺。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红色资源更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理应融入人民生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注意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自始至终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各种时机,通过展示、演出和媒体等各种载体,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倡导珍爱文化遗产的文明之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是突出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资源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是重要的国际交流交往资源。始建于元代的北京中轴线,历经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规划格局最完善、景观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为抓手,持续举办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开展各种中外文化交流,既讲好历史上北京中轴线的精彩故事,也阐释好当代北京中轴线对城市规划、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评价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在同时代的欧洲刮起了一股模仿中国园林艺术的旋风。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数字圆明园”和“三山五园国际巡展”等项目,加强了同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20世纪早期,一批中法仁人志士在北京老城和西山一带兴办了一批和赴法勤工俭学有关的文化教育设施,目前大部分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法国医生贝熙业在海淀西山兴建的贝家花园,近年来成为中法民间外交的一大亮点。继续深入挖掘20世纪早期中法人文交流史迹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背后蕴涵的历史故事,对于中法两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妙应寺白塔(俗称“白塔寺”)为元代来自尼泊尔的著名工匠阿尼哥所建造,在尼泊尔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依托白塔寺举办中尼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深化中尼合作,促进民心相连相通。

(作者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本文整理自作者在“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上的发言,可查询“北京印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