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滇派园林清新野趣的园林风格

来源:园林 时间:2023/2/23
北京最大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3631.html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由于独特的高原山地地形及众多的民族分布,所以这个地域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资源。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颇具地方风情的园林体系应运而生,这就是独具云南地域风情的园林——滇派园林。滇派园林的形成,既依托了云南独有的山水自然地貌,又融合了来自于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

滇派园林的形成

云南先民勤劳智慧,早在青铜器时代,云南先民的住屋形式就别具特色,从先后出土的青铜器时代的小铜房来看,干栏式建筑是先民们的住屋形式。唐宋时期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表现在居住方面,那时候出现了本土干栏式建筑与楼阁式建筑结合的庭院形式。

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学佛成为社会风尚。当时上到国王,下至百姓,皆以念经事佛为荣,佛教的盛行,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兴盛,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白族的寺庙依中原制式,沿中轴线设景观点,单体建筑有亭、台、楼、阁、水榭等。装饰色彩淡雅,采用白族传统的青白两色或以大理石天然的色彩和纹样为装饰。

宋代是西双版纳佛教盛行的时代,受小乘佛教影响,傣族佛寺园林布局别具一格。佛寺总体布局灵活多样,不追求规整对称,佛寺建筑样式以干栏式重檐多坡面为主,建筑十分雄伟壮观。

元代是云南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点,蒙古兵“元跨革囊”攻灭大理国后,是云南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佛教大乘禅宗和小乘上座部、伊斯兰教、基督教流行,儒学在民间得到普及,与之相适应的佛寺、文庙、书院等在各地也十分兴盛。

明清时期也是白族私家园林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出了一个爱花的民族,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可以看作是当时私家宅院的写照。许多白族的花园中以山茶花、兰花、杜鹃花为主。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整个城市成为一个花城。如杨升庵所写:香气满道、芳气袭人。

以上资料可看出,明清时期大理白族人已能够充分应用自然环境条件构造景观,园林因借自然,构图完整,其造园艺术已达很高的水准,无论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滇派园林的造园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园林中,建筑装修和小品装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傣族园林建筑屋顶和屋檐上常有铁或银制成精美的装饰,墙面有五彩玻璃,园林中各种瑞兽彩塑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白族园林中,门楼、照壁、屋檐等处常绘有山水、花草、虫鱼等彩绘,屋檐下的斗拱层层出挑,十分华丽。大理石是园林中最常用的装饰材料,无论墙面、铺地、或桌凳都常用大理石装饰,给人以素雅精致的美感。纳西族园林也多彩绘装饰,但用色浓重,建筑山墙面悬鱼装饰极富特色。

滇派园林的装饰艺术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进行描绘的,把中原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相融而出的元素、符号等事物,运用具象或抽象、直接或间接、直率或隐喻的手法,在山石、水域、植物、建筑等载体上表达出来,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与其他园林不同的滇派风格趣味空间,对传承和发扬云南多民族园林文化有极其重要价值。

另外,大山大水大自然是滇派园林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造园多依山就势,层叠起伏,依水建路,不求平直。滇派园林中园林建筑与自然景物相协调,营造“清新野趣”的自然环境。云南地势特殊,群山环绕,水系资源丰富,特殊的条件决定了滇派园林的设计可以借山景、借水景。独特秀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决定了滇派园林源于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特点。

滇派园林代表

1、建水张家花园

张家花园作为滇派园林装饰艺术的代表之一,坐落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建造者为张国义、张国明两兄弟,现今已经成为团山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有庭院和花厅的传统民居。

张家花园背依团山。整体建筑坐西朝东,西高东低,建筑的平面布局为横向并列联排组合的两组纵向合院和一组花园祠堂,纵向合院的平面形式是云南传统民居中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形式,是一座充满汉彝族文化融合的庞大庭园式私家宅居花园。

2、昙华寺

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门约3公里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清道光年间地震后重修。寺内有一棵优昙树(实为云南山玉兰,树龄已多年)而得名。

相传来自印度,寺因之得名,古树依然耸立在寺内藏经楼偏院内,墙上有石刻题泳“优昙献瑞”四个大字,该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当年培植的牡丹、春兰、雪兰、虎头兰、缅桂花、垂丝海堂等花,曾名噪一时,现绚丽多姿的名花佳木,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滇派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漫步云南各地,风格迥异的各民族园林仿佛一首首动听的民歌,吟诵着韵味悠长的民族风情。随着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的发展,相信这首首民歌必将越来越动听,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