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他们让这里与众不同

来源:园林 时间:2023/1/26
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4793210.html

有峪曰穿芳

“蓟州古渔阳,素号山水乡。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津门以北、燕山脚下的小穿芳峪村,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小穿芳峪的名字与村庄环境相得益彰。人们出入村庄时,常常要穿过林间花海,所以得了“穿芳峪”这个诗意的名字。

如今的小穿芳峪,依旧充满着诗意。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不同风景。

比如这家,主打园林造景,里面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都被精心设计过,走进这个院子,就像走进了一座私家园林。

这家,亮点在屋顶,如空中花园一般,人们在这里可以喝茶小憩,感受田园意趣。

小穿芳峪村只有82户人家,大部分院落都是这样的中式合院。靠着这样的特色民宿,这个不到人的小山村,人均年收入却能达到元,村集体收入每年超过万元,有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美誉。

京津后花园隐逸好去处

历史上,小穿芳峪村一直就是北京和天津的后花园。自清时起,就有不少文人雅士来到这里怀古怡情,耕读为乐。

晚清学者李江、王晋之、李树屏等人,因不满朝堂腐朽,辞官归隐于此。

虽归隐田园,但中国文人骨子里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无法让他们完全置身事外。

见小穿芳峪村的村民日子过得凄苦,李江便与好友们模仿古代的井田制,建起“井田庐”。

他们将购买的农田分成九份,其中一份用来建茅草屋,其余的每人耕种一份。收获的成果除了自用,大都用来周济了附近的村民。

为了让山里贫苦的孩子得以教化,李江等人还兴办义塾、讲学授课。一时间,这座隐匿在深山之中的小山村文风大盛。

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后来随着清朝的灭亡,深山中的小穿芳峪也逐渐衰败。

由于地处山谷,耕地稀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小穿芳峪人的年均收入仍不足50元。

为了摆脱贫困,村里人尝试了各种办法,他们养过猪,烧过砖窑,但几年折腾下来,村庄不仅没有发展起来,环境还被弄得一落千丈。

不得已,老支书请回来在外发展得不错的能人孟凡全,来接替自己的担子,给小山村谋出路。

这位“有见识”的新任村支书,先是带着大家拆了村里的猪圈、鸡棚,翻修了道路,然后又借着小穿芳峪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当时,小穿芳峪周围十里八乡,都在办民宿、开农家乐,发展模式都差不多。

老孟不想整得和周围一样,没啥特色的话,路子走不长。

如何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

打造精品民宿,只做包院生意。这样不仅便于服务和管理,还能更好地服务家庭出游和结伴旅行的人们。

可这也意味着前期就要投入大量资金。

面对风险,村里的年轻人站出来试了水。

闫海涛就是其中一个,他投资了多万建了一座包院民宿,试营业期间恰逢国庆假期,就在那七天里,他挣了两万块。

后来村里又陆续建立了接待中心和服务配套设施,并请来专业的老师,教村民们学习民宿管理。

随着一切变得井井有条,村民的收入也都水涨船高。

可是,这样红火的日子持续没几年,小穿芳峪的游客数量就开始明显减少。

找到根之所在

问题出在哪里,大家摸不着头脑。

于是找到了当时正在村里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一眼就看穿了问题所在。

那时,游客们来到小穿芳峪,除了在屋里吃饭、打牌,就再没别的事可做,一旦新鲜劲儿过了,自然不会再来。

没有特色产业和历史文化支撑的乡村旅游,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专家的一席话让村民们恍然大悟。很快,大家就开始寻找起自己家乡的历史遗留。

其中一块刻有“邵窝”字样的木匾,成为了小穿芳峪乡村旅游的人文支撑。

这块木匾是晚清文人,效仿北宋隐士邵雍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留下的重要文物。

根据“邵窝”隐含的隐逸文化,小穿芳峪人在当年取土烧砖的大坑里,盖起窑洞民宿,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体验百年前的隐逸生活。

一百多年前,晚清乡贤推动了这方水土的文化兴起。如今,绿意盎然、院景别致的小穿芳峪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田园梦想。在文化的滋养和人们的努力下,小穿芳峪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今晚20:00,锁定CCTV4,穿过花海,走进京津后花园,体验山林隐逸的意趣。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

播出内容:

《小穿芳峪村——文化添香满院芬芳》

播出时间:

年1月19日(周三)20:00

播出频道:

CCTV-4中文国际频道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侯婧姝

主编/杨君君

编辑/王奥夫

END

世界精彩尽在掌握

敬请收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