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优势 >> 正文 >> 正文

清末长沙曾祠浩园形式与礼制分析

来源:园林 时间:2022/8/8
北京手足癣专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古代长沙,园林遍布全城。官府衙门的后庭深院大多辟有园林;许多文人士绅也在其宅院内栽花植木、浚池叠石,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典雅优美的私家园林。松桂园、荷花池、柑子园、水月林、芋香巷、紫荆街、西园、宜园、息机园、杏花园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名,是古代长沙园林的缩影。

自唐宋以来,有不少著名的园林建筑。清中期以后,湖南人才辈出,特别是湘军的兴起,大批湘籍人士得以发迹。他们多在长沙建造公馆,构筑园林,如李星沅在柑子园的芋园、郭松林在落星田的郭家花园、朱昌琳在丝茅冲的余园、曾国藩祠的浩园、周达武的蜕园等。这些园林,亭阁回廊,池塘萦绕,假山嶙峋,异木争妍,风景十分绮丽。不过不少毁于“文夕大火”。

一、祠堂、祠庙的文化传统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庙是传统的祭祀性、聚会性建筑。祠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用以纪念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般建在与其活动有关、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另一类为宗族祠堂或家庙,分布在城镇和聚族而居的村落。旧时祠庙会馆遍布长沙城乡,并形成了地域性的建筑特色。

长沙为名人立祠历史悠久。文字记载最早的祠庙是西汉之初的吴王庙。吴王即是汉高祖刘邦所封的长沙王吴芮。据《一统志》载,吴王庙在“长沙县西北吴王冢旁。”《湘城访古录》说得更为具体:“吴王庙在长沙北门外,今北门外大道旁菜园内有极小之庙,即其地。”稍后,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贾谊贬谪长沙,居今太平街太傅里。其故宅后来改为祠,历代增修,明代又合祀屈原,称屈贾祠,规模崇宏,至今遗址犹存。东晋大将军陶侃,以军功封为长沙郡公。长沙百姓为纪念这位传奇式人物,在他曾居住过的沙河街建起了陶公祠。陶公祠门楼为戏台,内有大空坪,北为殿堂,分前后两殿,前殿供铁质陶公铸像,高约丈许,惜毁于年“文夕大火”。还有为健在的人建“生祠”的。如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嘉定十五年()以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即长沙),在官“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湘城士民感佩其作为,在今南墙湾立生祠以祀,名“西山先生祠”。

二、清末长沙四大祠园

长沙最早的纪念性祠园建筑可首推福胜街太傅里的贾太傅祠,然至清代以前,长沙的祠园建筑一直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19世纪的下半叶,清同治、光绪年间因贾太傅祠与清湘别墅、曾国藩祠与浩园、左宗棠祠园、席少保祠园的先后建立,长沙的祠园建筑才开始展现出其栋宇宏丽,园林雅致的特有风貌,在长沙的园林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贾太傅祠与清湘别墅、曾国藩祠与浩园、左宗棠祠园、席少保祠园,被誉为“四大祠园”。

在贾、曾、左、席清末长沙四大祠园中,尤以曾祠的浩园规模形制最大。年(清光绪元年)当清王朝为曾国藩在长沙建立专祠的上谕下达后,湖南当局随即选址于水风井一带大兴土木。这座费时3年,耗资4万有余,规模宏大的祠园建筑,占地62亩,总堂室间,建筑布局基本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四围有墙,主体建筑为崇祠,祠前后皆有园林设置,前部以碑石塘和大假石山为中心,亭台桥廊布列其间,后部亦有池塘山水,全园景象丰富,情景交融。光绪年间,诗人王经常与王先谦、海印和尚等名人聚首于浩园,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呤诗、赏月、观花的佳话。

三、曾国藩祠浩园历史沿革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咸丰二年(),奉命帮办团练,后改编为湘军。咸丰四年正月(年2月),发布《讨粤匪檄》,开始领兵进攻太平军,出湘作战。10月攻下武汉,加兵部侍郎衔。咸丰八年()攻占九江。咸丰十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后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同治三年六月(年7月),破天京(今南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五年(年)3月奉命镇压捻军。其间与李鸿章协力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揭开了洋务运动历史。同治六年(年)授大学士,次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八年调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二月(年3月)病逝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年3月12日)去世,谥文正,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湖南当局随即选址在局关祠,即今田家炳实验中学、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一带大兴土木。其地原系营产,多为居民屋舍,占地62亩,拆迁费除额定公帑三千金外,其他由部下致送丧葬奠仪费及盐商醵金补助,建筑费用“糜白金四万有奇”。

光绪元年()祠园落成,光绪七年()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曰“思贤”。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此时郭氏亦辞世,而曾国藩祠也渐趋门庭冷落。年长沙光复,原有祠屋和讲舍多鞠为马厩。年曾祠改建为烈士祠,年恢复曾祠,烈士祠迁北门外关帝庙。年曾国藩后裔曾葆荪、曾约农姐弟在此创办艺芳女校,即今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年省农协机关曾驻校内。年,曾祠的另一隅思贤讲舍则被浏阳刘人熙利用,创为船山学社。年又改为湖南自修大学。曾祠及船山学社建筑大部分在年“文夕”大火中烧毁,仅剩下学社一片残垣。年重修,作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保留至今。

年,长沙市政府在曾祠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长沙曾国藩祠旧址纪念碑(作者自摄,年2月)

长沙中山路船山学社大门,作者自摄,年2月

四、曾国藩祠规模以及布局

光绪元年()祠园落成,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记载:“曾祠度地小吴门内,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舍、室、庭、营、厢、簃、庖、湢共一百七十有八间。”于此可见曾祠规模之宏大。清光绪湘乡举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的曾希作有《长沙谒曾文正公祠》,诗云:“衡湘历历公犹在,江汉滔滔去不还。槛外春流分碧玉,石头斜日见青山。十年须发干戈里,一代君臣管葛间。太息汾阳兵罢后,津门遗憾水潺潺。”

曾祠规模宏大,正门临街朝南,有通道直达正殿,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两翼展开有序的对称手法,两边有钟鼓亭。正殿两侧,东为思贤书局,内有客厅、船厅、藏书楼西为思贤讲舍,中央是神殿,前后都是假石山,水池环绕,景象丰富。

光绪七年()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曰“思贤”。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此时郭氏亦辞世,而曾国藩祠也渐趋门庭冷落。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年游历中国,于10月31日抵达长沙,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庙庭常锁不开,此曰偶遇修理,故得进而观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庙记,详述其功绩。惟公之功绩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称之为清朝第一人者,绝无过言之处。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还,乃有斯人,伊吕诸葛,庶几等伦”亦绝非溢美之辞。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

文中所述“庙后园”即浩园。浩园为清末长沙城中最大的园林之一,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载:浩园“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

“俯清池,桥亭水竹,映带左右,怡然有丘壑之思。”这是清代郭崇焘《浩园雅集图记》中的词句。从他的描绘中,浩园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跃然眼前,这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观。由日本摄影师山根倬三拍摄的局关祠浩园听雨轩前,有大片的荷叶铺展开来,远处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三个拱门的石桥静卧水面,图片中的观景人撑着油纸伞,站在桥上,园中美景尽收眼底。

据曾国藩曾孙女、著名教育家曾宝荪回忆“由正殿后门出来,便看见一带青山,山后有一个大池塘,大约广裹十余亩,成曲尺形。长边狭仄,抵思贤书局。短边宽大,尽头有一八角亭,久经摧残,匾额已不可考。曲尺转弯处有一玲珑石山并小石桥。石山上有一茅亭,题日存朴亭。由存朴亭下来,沿着石砖路,便到八角亭。八角亭南原来作为生员宿舍,逸东便到听雨轩。此处楼台高矗,为园中最高处,可以看见城中风景。再东为回廊及石山小径,直达思贤书局,路上也可经过一大石桥,至正殿后厅。沿途花木竹树,极为美观。”浩园故址,就在今天中山东路的田家炳实验中学内。

浩园草亭与假山旧照(来自网络)

浩园听雨轩与荷池旧照(来自网络)

五、浩园的文人文化

浩园也是清末省城名流的雅集之所。光绪六年()春,以病辞归的郭嵩焘即与刘坤一、彭玉麟、朱昌琳、李次青、李仲云、张力臣、邓弥之等11人会觞于浩园,每人作画一幅,刊于祠壁,以志湖湘韵事。彭玉麟据石作古梅,高达八尺,题诗云“莫言老干坚如铁,曾历千霜万雪来。”郭嵩焘作有《浩园雅集图记》,记曰:“穿石步池上,循水榭,凭栏展坐,纵论天下得失”,“俯清池,桥亭水竹,映带左右,怡然有邱壑之思。”次年,王闿运作《游浩园》诗云:“精庐静寒镫,始见法坐广。高会振玄音,暮节欣馀赏。”

光绪三十二年(),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游历浩园时摄下了当时祠园的照片,使今人仍能窥见当年浩园,“亭榭回廊,柳树青青”的胜景。陈三立《曾公孙广钧饮集浩园作》曰:“潇湘滟滟春城夕,几日看花梦相隔。帘外东风吹细寒,西园烂漫招吟客。华筵轩馆敞清峻,佩影琼琚映瑶壁。压槛桃枝低亚红,倒池杨柳轻摇碧。草长蜂游祗自媚,拂拭栏干更相惜。黑云苍皇送飞雨,照眼江山失咫只。主人解颐工说诗,咳唾珠玉纷葳蕤。翰林博士尽惆怅,大呼脱帽倾流离。酒酣潦倒百忧集,瀛海飞轮羽书急。已惊哥舒弃关陇,又见王恢伏马邑。圣主焦劳促视师,城郭呜呜夜吹笛。将率功名委草莽,江海楼船压强敌。只今时事已成冤,相逢花发且开尊。高歌上马各归去,送客流莺啼到门。”

民国学者陈天倪亦有《咏浩园》诗云:“凌空一沼驻流霞,揽尽园林四面华。出水自然初日好,着花无奈晚风斜。应依茂淑生濂水,不羡西施到若耶。小艇撑归珠露滴,倏看凉月度窗纱。”

通过这些记载,足以看出浩园作为城中园林的雄伟和秀丽。通过清末民初的曾祠老照片可以看出浩园内建筑的风格是江南园林风格式的典雅古朴,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士族乡绅、平民百姓前来观赏、敬仰。

曾曾祠临水建筑旧照(来自网络)

曾国藩祠大门旧照(来自网络)

六、祠堂园林的道德与礼制内涵

汉代,无论是皇家宗庙,还是民间祠堂,都有自己的特点。“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汉代墓祠又称“庙祠”,是从周代宗庙发展演化而来的祭祀建筑。到唐代,祠堂发展成为“家庙”。“家庙”一词是唐代法制上用来称呼官人依唐制所建立起来的宗庙,大多建于京师远离居室之处。《开元礼》关于祭祖礼制规定:五品以上的官人才可以立庙。唐代的家庙,集中在长安、洛阳两京,尤其长安城内更是遍布家庙。到了宋代,在理学家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宋代祭祖场所一般建置在故乡居室内或之侧,实际是一种家庙制度影响下的家庭祭祖场所,其名称有“家祠堂”、“祭堂”、“影堂”等,可简称为“家祠”。明清时代,祠堂成为住处以外单独建置的宗族祠庙,不仅数量猛增,遍布全国城乡各地,而且祠堂的内涵更加丰富,建筑更加豪华,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齐全,明清祠堂成为中国祠堂的巅峰时期,一时之间,“宗祠遍天下”。

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建的,被人们称为“名人祠堂”。可细分为贤臣名士祠堂、文人学子祠堂、忠勇将士祠堂、实业人物祠堂、烈女孝子庙等。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臣名士,他们为官期间为国为民创建了许多功绩,受到人们的广泛崇仰,死后便被朝廷下旨或者民众自主立祠纪念。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

作为一个物质性的实体,祠堂所提供的建筑空间本身就具有设定礼仪程序的作用——从祠堂门进入、沿中轴线穿过庭院、最终达于内殿前。始祖通常被祭祀于祠堂深处的内殿,而近祖则被祭祀于外部的享堂,愈靠近外围辈分愈低,因此祭拜者从祠堂门向内殿行进的过程,正是回归氏族初始的过程。祖先在祠堂中的位置,正如学者巫鸿多次指出的,隐含着从现时向遥远过去进行回溯的编年顺序,这个顺序帮助确定礼仪程序,而这个礼仪程序又使人们重温历史记忆,赋予自己的历史一个确定的结构。《礼记》中不下十次地强调宗庙礼仪是引导人们“不忘其初”,“返其所自身”,因此在仪式过程中祭拜者的行进路线不可打破,否则将无法达到仪式的效果。

同治十一年(年)同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清庭封其为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照大学士赐恤,同时赏银三千两治丧,入祀昭忠、贤良二祠,并于老家湖南长沙府和治所江苏江宁府建立专祠。长沙城中曾祠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的布局,既是尊崇传统礼制的体现,也是对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名臣功绩的崇仰。

祠堂建筑所呈现给人们的是成严、庄重与气派。园林注重于对自然山林川泽的崇尚,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理念,形成了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格局。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融会的法则进行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浩园以巧然自得的方式吸纳了园林建筑元素,它最大特点是在体现传统建筑方式的同时,营造出园林建筑风格特点,传统历史文化与园林艺术交融共存。其前半部分完全按照宗祠建筑法式营造:“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四进祠堂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为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后;部园林则按照江南园林的风格营造,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这是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年游历浩园后描述出的胜景。

七、曾祠与浩园楹联匾额与景点

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光绪七年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曰“思贤”。意为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于年10月,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俎和豆是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指奉祀;馨香意为芳香,比喻德化远播烧香的香味。

浩园中有莲沼、桂岭、石廊、霞洞、绿衫亭、紫虹桥、听香阁、环青楼等八景。园成,年节祭祀,且是文人墨客聚会之所。兹录陈天倪“浩园八咏”两首于下:《石廊》:“逶迤一道绕羊肠,莫莫松荫拂槛凉。黄叶未曾辞古树,晚花似已怯秋霜。谅无九折容回马,岂有歧途患失羊。到处流泉堪洗耳,不愁伤足有迷杨。”《紫虹桥》:“园桥如璧接晴空,莫误朝霁露彩虹。隐隐林烟无断续,潺潺流水自西东。云山倒插成昙影,风雪回看入画中。荡漾波光真有幸,天教长此照惊鸿”。可见浩园景色之佳美。

浩园中种植的莲花、桂花等植物,也是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常见植物:桂花自古以来被看作是香满天下的贵树,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桂花树终年枝叶繁茂,桂花更是香浓吸人,被古人评之为“浓、清、久、远”俱全,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寓意与曾祠的背景环境贴切。

八、总结

明清时期是长沙园林发展的成熟时期,而清末的曾国藩祠浩园作为四大祠园之首,规模宏大,布局讲究,是彼时长沙江南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作为祠庙园林,它实际上是一种缅怀和纪念先贤的园林,而它又诞生于清代封建时期,它的建筑样式、建筑与园林布局等严格地受到了对应的礼制与规矩的影响,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旧时期的风貌,而且是同类中极具代表性的。对于这一时期园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