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花木则无生气”,植物景观不仅可以起到构筑物作用,如景墙的隔挡作用以及雕塑的装饰作用等,而且植物景观具备着无可取代的优势,即自然与活力,所以说植物景观在古典园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即自然、含蓄、精巧。
▼
“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立足之本,也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之一。首先,从植物选用及景观布局方面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是以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季相变化为基础、模拟自然景致,创造人工自然。
宋代文人欧阳修认为“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需次第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可见当时的植物造景已经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季相变化。
▼
季相是什么?
首先植物的色彩会随季节而变化,即“季相”。巧妙科学地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使场景四季皆有景。例如春季看山花烂熳,夏季观荷花映日,秋季赏硕果满园,冬季嗅腊梅飘香。
▼
在景观的组织方面古人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利用借景将自然山川纳人园中,或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手法,造成视觉错觉,即使是在很小空间中,也可以利用“三五成林”,创造“咫尺林”的效果。
对于园林景观,古人最忌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讲究的是藏而不露、峰回路转,运用植物进行藏景、障景、引景等是古典园林中最为常用的手法。
▼
另外,我们再来说说含蓄这个特点。中国古代植物景观的含蓄不仅限于视觉上,更体现在景观内涵的表达方面古人赋予了植物拟人的品格,在造景时,“借植物言志”也就比较常见了。
▼
比如扬州的个园,个园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私园,是在明代寿芝园旧址基础上重建而成,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
可见,在古人眼中,植物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优美的景致,在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内涵,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众不同之处一意境的创造,正所谓“景有尽而意无尽”。
▼
无论是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精致小巧的私家园林,在造园者缜密的构思下,每一处景致都做到了精致和巧妙。
“精”体现在用材选料和景观的组织上一精在体宜。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是观精选三两株大乔木进行点置,或者一株孤植,而植物品种方面精选观赏价值值高的乡土植物,较少种植引种植物,一方面保证了植物的生长,可以获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另方面也体现了地方特色。
“巧”则体现在景观布局和构思上。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者对于每一株、每一组植物的布置都是巧妙的,有枫林遍布、温彩流丹,有梨园落英、轻纱素裹,有苍松翠柏、峰峦滴翠,有杨柳依依、婀娜多姿的植物花色、叶色的变化以及花形、叶形差异被巧妙地加以利用,力求与周围的建筑、水体、山石巧妙地结合,看似随意点置,实则独具匠心。
▼
可以说,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更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