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资源 >> 正文 >> 正文

高考填报志愿开始了,了解一下现代学科划分

来源:园林 时间:2024/8/26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www.bdfyy999.com/bdf/zhongkedongtai/meitibaodao/m/102080.html

说到六七月的盛夏,你的第一印象或许是持久磨人的暴晒和救命的空调,或许是可以自由奔跑的海滩和美味的西瓜、雪糕、冰红茶。当然,你也可能会想到燃烧着一代又一代人青春和热血的高考,以及随之而来的、为万千学子打开梦想之门的大学申报季。

考试后的学子。摄影/Janyer,来源/图虫创意

过去、现在和未来,面临重大抉择的你选择了或将要选择哪个专业?这些专业都包括哪些课程?你是否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接受教育的学生们开始像如今这般拥有丰富多彩、分门别类各种知识领域的课程选择?

关于学科划分的起源,我们还得从久远的、属于欧罗巴大陆的过去说起。

在距今已有千年的古希腊时期,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并没有完全分开,被囊括在许多以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被称作“哲学家”的优秀人才的研究领域之中。这些“哲学家”们一方面留下了许多对历史、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等文化科目影响深远、至今仍未过时的文字作品和思想成果,一方面还积极地试图用理性视角将自然万物数字化、定理化,奠定了科学阶梯的地基。数学、物理、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这些如今被完全划入不同院系、由不同的专业人士学习拓展的科目,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由同一批人来研究的。

《雅典学院》,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创作的壁画作品,该壁画打破时空界限,汇集了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现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

而到了大部分欧洲已经归属于天主教,并分裂成许多各有势力、各自敌对领土的中世纪,欧洲的学科划分已经出现,但还远远不够成熟:

中世纪的教育推崇“人文七艺”的学科划分方法,英文名是LiberalArts——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对现代读者而言极具误解性——这七个科目不仅包括如今也隶属于人文和艺术领域的语法、修辞、音乐,也包括文理兼备的辩证,更有显然在后世被称为“理科”的算术、几何和天文。

这意味着尽管中世纪的人们已经将各类知识像分拣食品一样放进不同的篮子里,也依旧将“水果”统一划归进“蔬菜”的版块,而并不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孰近孰远以及可能的学科分组方法。

同时,在中世纪时期,大学教育对院系、学科的理解和容纳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许多需要专业知识储备的职业并没有得到这些重要教育机构的认证和扶持:包括舞台艺术和工程这两个早就成为人类精神、物质生活不可或缺的领域。所幸,必须由系统学习培训的法律和医药两项在大学里普遍都已被划分出独立的系别,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和律师。

在学科划分的发展道路上,生活在14至15世纪的著名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侨居波兰、任教于古典中学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人人都应在规定的年龄到学校接受良好、有益的教育,并结合自身关于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对古人教育的深度研究,完成了多部教育学作品,对后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在他的著作《泛智教育》中,夸美纽斯对学科划分作出了详细的建议和解释。首先,在夸美纽斯心中,学科在广义上应该分为三类:主要课程、次要课程、排在第三位的课程。主要课程的核心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和品德发展,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精神教育课程。次要课程被夸美纽斯分成两个种类:历史课和作业课(它在夸美纽斯的定义里,指的是让学生完成的一般作业任务和不是所有人都完成的特殊作业任务)。至于排在第三位的课程,则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文体”课程较为类似,其主要功能不止是锻炼大脑和心灵,更是锻炼物理意义上的强健体魄。夸美纽斯认为,运动是年轻人学习中必须包含的一环,并且着重强调了游戏和戏剧表演应当是学生课程的一部分。从这一点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不仅像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那样在乎孩子们的成绩和品行,也非常明智地认为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和适度放松是对学生大有裨益的教育理念。

当然,夸美纽斯根据对年轻人的身心教育目标提出的学科划分和其中的具体内容,与几百年后全世界各国熟知的划分方法还是相差甚远。不过,与他时代相近的培根,对各个学术领域的科目划分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更加学术、更有前瞻性的答案。

培根提出了三个关于学科分类的原则:

知识是不能完全分割的,不同的领域是相互连结的体系,而不是毫无干系的个体。也就是说,虽然术业有专攻,但不能真的让所有专业各占山头、井水不犯河水。

知识分类的方法不是绝对的,没有唯一的对,也不能轻易认定其他分类方法的错误。一切都要根据分类人的实际目的和需求来判断。

知识的分类与人类对客观理性的运用有关。需要人类运用理性、运用不受感情打扰、不违背自然的定理定律来学习的,应当被分进一大类学科。而另一大类的学科则是非理性的,人类的感性和自由的思想对这些学科的进步和扩展非常关键,并且这些学科的创作可以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科学定理,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

这三项原则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基本被沿用到现代学科划分中。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也提出了他心目中各类知识的具体划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具体划分的方法现在已经基本过时):

培根并不打算让文理泾渭分明。他没有将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分开,而是将自然历史、政治历史、教会历史和学术历史统一归类进历史学。

培根将诗歌作为一门丰富人类心灵世界、歌颂美德的学问,并将它分为叙述诗、戏剧诗、寓言诗三个类别。

接下来是由自然神学、自然哲学和人类哲学组成的哲学: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三门学科在当时对于培根的意义——

自然神学在虔诚的教徒培根看来,是了解并认可万能的上帝所创造的万物。

自然哲学包括思索和观察的自然理论,用来研究原因(包括物理学、形而上学),而自然科学的实践则是用来发掘“致用的自然技术”,其中包括思想幻想的实验和实际操作的科学实验。

人类哲学分为研究个体和研究群体的两大方向,是培根的教育体系中海纳百川、涉及面最广的大分类之一。

研究人类个体的人类哲学既研究人类的身体,也研究人类的心灵。对身体的研究包含了医学、美容术、运动学和行乐艺术四个方向,而这四类在今天的学术界看来关系不大、相隔甚远的学科。对心灵的研究分为现在已被淘汰的灵魂学(在当时,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并且灵魂可以科学地探索其起源和不灭性质)和现在仍旧对人们很重要的逻辑学和伦理学。

研究人类群体的人类哲学包括社交、处事和政治三个方面,培根称之为政治哲学。

然而,现代的专业、学科划分,要等到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早期才尘埃落定。19世纪中叶,社会科学的定位得到了确立,经济和政治科学被广泛认证为独立的研究和学习领域,心理学和社会学紧随其后。而剩余的与数理无关的知识则归类于人文学科——历史、艺术史、哲学、古代与现代语言学和宗教学。这样的划分从欧美兴起,传播向世界,现在已经是全球教育与学术的主流划分方式。

利奥波德·冯·兰克(-),德国著名历史学者,兰克学派创始人,主张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

与数理有关的科学学科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一项又一项重大的科研突破而蓬勃发展。之前被笼统且不方便地统一搁置在“自然哲学”中的各类科学终于在人类文明快速进步的时期各得其所。物理、化学、数学从自然哲学中取得了应有的独立地位,当然它们的研究和教学依然离不开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帮助。而被称为自然历史的科目转化为生物学。大学在科学研究前沿的中心地位得到了确认和强化,学术界一下子变得分外热闹。

20世纪初,比利时实业家欧内斯特·索尔维创立了物理、化学领域讨论的会议——索尔维会议。图为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欧美独占鳌头的发达科学与文化不可能永远持续,自20世纪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亚非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广袤的华夏大地在20世纪的几十年动乱之后,终于拥有了稳定、统一、合法的政权。自此,新中国的教育系统得到更上一层楼的改革创新。如今,已经成就了完整的考学体系和科学现代的分科方法。

新中国学科的发展历程,被《科技导报》划分为四个阶段:

-年,是中国教育大规模仿效当时正强盛的社会主义伙伴苏联的阶段。仿效着苏联的教育体系,中国工农速成中学的课程由多门必修学科构成,包括政治、语文、物理、生物、化学、自然、历史、体育、地理、音乐、外语和制图。而在大学校园里,也根据苏联大学的经验,将较为广泛的学术领域划分成详细的专业并制作专业目录、建立学部,完成了向现代化、科学化学科分类进阶的一大步。

宣传画《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丁浩,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年,则是调整恢复的喘息阶段,用以解决过多新兴学府、新兴学科涌上而导致的混乱状况。

-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完成了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学科目录分离,让精英人才的专业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至今,中国学科的改革和强化仍在如火如荼地继续,专业的总门类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提升到12个(新增管理类,新增艺术类)。这一切都对教育的质量提升、招生和毕业工作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苏联解体后,中国高等教育依旧继续向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吸取经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者赵汝祥、孙竞和田克华认为,中国的工科应该向苏联学习,扩充更新、更多元、更与时俱进的专业,其中应包括更偏应用性质的理科专业。同样,在使高等教育不断提升数量和质量的过程中,中国的专业设置也借鉴了美国和欧洲大学的经验,比如我们参考了美国与德国的经验,探索出专业门类及课程选择更个性化的道路,并同样仿效德国在鲁尔工业区附近开设采矿专业的例子,让专业大学的设置地点贴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使得高校人才的输出更贴合附近市场的需求。

所以,现在的年轻学子确实生活在一个选择丰富、学术世界无垠广阔却又分门别类不至于眼花缭乱的时代。高考结束,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有的人可能早已笃定自己对未来的选择,而有的人则摇摆不定,对自己心中的热爱和现实的需求尚无决断,需要听取他人的建议。

正值大学志愿填报的高峰期,在祝福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考上心仪大学的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对于选择院系怀抱过大的压力,也不要在网络上的众多言论中迷失方向。毕竟,每一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学习中的困难,就业的优劣势不是长期不变且绝对的。事实上,考生对热门专业的大批量填报反而可能会与市场需求擦肩而过:《齐鲁晚报》在其登载的教育评论中指出,许多考生盲目填报人才已经饱和的热门专业,到了就业时,往往是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被雇主争抢,因为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超出对应岗位每年对新员工的需求。这说明,专业的就业优势会根据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而瞬息万变。而很有机遇的新专业也可能随时因为实际需要而开设:比如在苏州的大学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看上去并不如带着“金融”和“管理”相关词语标签的专业诱人,但实际上非常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竞争力也不差。

因此,对于学业和事业,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和偶尔会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点运气,而不是某个“绝对可靠”的专业选择。最后笔者想分享一些心得给正在填报高考志愿的学子们,希望能有所帮助:第一,虽然学校排名和专业排名很重要,但也要充分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求学的交通便利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第二,在决定就读什么专业时,可认真思考自己的爱好倾向(这时不妨参考培根的学科划分定理:你是更喜欢运用理性的观察和实践,还是更喜欢感性的思索和创作?)再做决定,不随意跟随他人常常选择的“大专业”“热门专业”,没有热爱的学习往往是痛苦且事半功倍的;第三,有了心仪的大学之后,可以积极参加招生咨询活动并了解该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祝愿每一名学子能做出对未来更负责任的选择,并如愿以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