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中西古建筑在空间上各有什么特色探寻建筑背

来源:园林 时间:2023/3/17

之前我写了两篇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

古代工匠有多厉害?一文看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木构建筑都有哪些骚操作?细数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主要针对单体建筑,并且提到了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上的一些差异,由此带来了不同建筑在体量和做法上的区别。本文我会从更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不同文化下建筑的特点。

01从单体建筑看中西差异

首先我们看中国的官式建筑,从单个建筑的角度来看,样式上的变化并不大,无论是不同用途还是不同时代,都是一个套路,平面和立面规规矩矩,用立柱、梁架支撑大屋顶,不易看出明显的差异和演进。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建筑史的人来说,如果把一座宋代建筑和一座明清建筑放在他面前,一眼看去,可能会觉得都差不多,难以分辨。

晋祠圣母殿(宋)明长陵祾恩殿(明)

当然,中国的民居建筑会更活泼生动一点,体现出很多地域特征,但同时也还是要符合一定的等级规制。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单体建筑往往变化多端。哪怕是建筑小白,也能容易地看出宫殿和教堂、哥特教堂和巴洛克教堂的区别,它们在外形上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圣彼得堡冬宫圣维特主座教堂(哥特式)宣武门天主堂(巴洛克式)

这其实反映了中西建筑在思想上的一个不同。中国古建筑受到大一统的文化影响,更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因此在单体建筑上要严格遵循固定的样式,不能自由发挥;而西方建筑浸淫于权力分散的自由文化中,建筑师的自觉性更强,综合考虑美观和实用,便会根据功能做不同的设计,同时也会受技术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推陈出新。

这些差异在中西方各自留下的文献上也能明显看出来。

西方在古罗马时代就有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算是古典时代的建筑百科全书,不但介绍了当时的各种建筑样式和工程做法,还涉及了不少设计理念,同时表达了作者本人在建筑文化上的价值观。可以看到,在这样一本书中,建筑设计的自觉性与个性表现得很突出。

而中国更侧重技术的师徒口传,重视规矩,较少谈设计。最经典的宋代《营造法式》虽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各类建筑的做法与规制,但出发点是估算用工用料,尺寸规模讲得很细,但并不涉及建筑的设计和理念。古代中国也谈不上有什么建筑师,多的是无名的工匠。这也导致今天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者们还在根据各种数字比例苦苦探寻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原理。

《建筑十书》《营造法式》

当然,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中国传统建筑在木结构的运用上是很科学的,也有其独特的东方美感。但在单体样式上因为太过统一、不够灵活,难免还是会有些单调无聊的感觉。

02中国独特的院落式布局

说到这,就要提到中国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了。既然建筑设计在单体上不能玩出太多花样,那就跳出单个的限制,在多个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去施展创造空间。由此就形成中国独特的院落式建筑群布局。

乾隆时期的隆兴寺平面图三彩院落模型(唐)

无论是宫殿、衙署、寺庙还是住宅,中式做法都呈现出以重要建筑为中心的院落组合布局。这些建筑群通常沿中轴线串连起若干个院落,每个院落称一「进」。比如北京的雍和宫,从昭泰门算起,就有五进院落,算是很大规模的寺院了。

这中间的每一进院落由建筑、院墙或长廊围合起来。像我们熟知的四合院,就以北边的正房,南边的倒座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围合构成一进院落。这种封闭式的构造、房屋的安排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和礼制是大有关系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四合院的设计中。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民居

若是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还会在主轴线上的主院落外侧建新的多进院落,形成两条或三条并列的轴线。以南北轴线为例,主轴线院落称中路,两侧则称东路、西路。在两路之间以院墙、廊庑或巷道相隔。

各种规模的院落

在这样的布局之下,无论是体量较小的民居四合院,还是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重要的建筑都在院落内部,外面街道上的行人是没法看清全貌的。必须深入其中,穿过重重院落,在行进中感受渐渐升起的前奏,期待的心情也随之被调动起来。直到最后进入中心院落,看到最为宏伟的主体建筑,情绪达到高潮,在这一瞬间,人被建筑深深打动。

我们平时访古,如果去较大的寺院,从山门进入后往往要行经几座较小的建筑,才能见到高台上的大雄宝殿,对这种渐行渐起的心情深有体会。这么看来,本意为突出主院落和主体建筑的布局设计,倒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一番。

透过独乐寺山门看观音阁

03中西之别:绚丽的个性与丰富的群组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上是内向的,庭院深深,讲究院落的开合节奏、建筑的布局层次,注重观者移动的视角,玩的是平面空间的艺术;而西方传统建筑是外向的,城市往往以广场为中心,四周的建筑向行人敞开,站在广场上就可以看到建筑全貌,更突出单体建筑的存在感,玩的是立面空间的艺术。

梁思成先生对此有个很妙的比喻,他说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画,可以从一个固定的视角观察到建筑的全貌;而中国建筑则像一幅卷轴画,要一点点展开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画中表达的空间感。

描绘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油画清明上河图局部

前面提到的这种院落布局是中轴对称式的,也是传统建筑规划中的主流,其巅峰毫无疑问就是明清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许多人游览过故宫,对它的规模印象深刻。但其实游客能去的地方只占一部分,还有许多宫殿院落尚未开放,可想而知它的庞杂。

故宫一共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座,能把这么多房屋院落有机地组织起来,绝对是一项高难度的设计。当今世上留存的皇宫,也难有超越紫禁城之丰富与复杂的。我国历朝历代都有毁掉前朝宫殿的习惯,幸好最后这一座保留了下来。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种绝对自由式的院落布局,最典型的就是江南的园林。相比起宫殿、寺院,园林的规划就自由得多。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不必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丰富的景观,以小见大,展现出文人的意趣。

相比之下,西方的宫殿与花园,虽然建筑引人注目,但在平面布局上就略不如中国丰富了。

04关于文化的思考:交流才是正道

文明之间的物质差异反映的正是思想文化的差异,建筑也是如此。中国的传统建筑,单体样式虽受到一定限制,且要服从建筑群的布局规划,但最终用许多相似的建筑造就了庞大复杂的宫苑与城池,令人叹服。这正是大一统帝国下,儒家文化中宗法礼制与集体性的体现。而西方传统建筑虽缺乏布局上的统一,但单体建筑宏伟壮观,立面雕琢精巧优美,每座建筑都仿佛在奋力炫耀自己的美丽,政权的分散也让各个地方发展出自己的样式,这背后正是个体自由的体现。

西方古典时代的杰作:万圣殿

这样的对比于我也很有启发。我经常看到网上许多人为中西文明的优劣吵得不可开交,其实大可不必。无论是建筑还是文化,不同的文明都有它美好的一面,就像古建筑,中西都创造出了留存至今的辉煌杰作,我都很喜欢,也为此感激,因为这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价值体现。更何况许多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本身就是文明交流的产物。

带着寻找美的眼睛,我们才能发现美,而唯有开放包容、相互交流、借鉴,我们才能保持创造的活力,让艺术与文化不至于堕落衰败。

喜欢古建筑和博物馆的朋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