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之首,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公顷。始建于年,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生活区: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全园借景西山群峰,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三千多间。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极为精湛,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人工景观、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和谐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北京颐和园是清代留存的大型皇家园林,借鉴了中国历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园林艺术的风格。“清代的皇家园林,无论规模和成就都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清代自康熙以后历朝皇帝都有园居的习惯,在北京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修建了许多行宫园林。[颐和园气势雄伟、设计精湛,体现出中国古代帝王宫苑自秦汉隋唐以来的传统风格。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原为小山头,昆明湖原为一个小的天然湖泊,后来在建园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根据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形成今天万寿山的格局。颐和园中巨大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由乾隆皇帝亲笔手书,记载了扩展昆明湖和万寿山的经过。万寿山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楼台亭阁依山而建,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以磅确的气势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形成颐和园的中心。
颐和园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将自然景色和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大量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整体上看,万寿山上建筑密集、雕梁画栋,昆明湖上碧波荡漾、长堤小岛,山与水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此同时,颐和园的前山建筑富丽堂皇,后山景色幽静深邃,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除此之外,昆明湖上游船戏水、来往穿梭,与昆明湖边巨大石块雕砌而成的清晏舫(石舫,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更是形成了动与静之间的强烈对比。
此外,作为“借景”的最佳例子,著名的“燕京十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是北京城雪后天晴时西山银装素裹的美景,颐和园也是最佳观赏地点。颐和园中的长廊,廊长米,共间,内部每根枋梁上都绘有精美彩画,包括风景、山水、人物、花鸟画共多幅,成为一.条真正的“画廊”。长廊的功能与作用很多,包括挡风避雨、遮阳防晒的功能,更有供人游玩之余停歇休息的功能,也有通过精美彩画供人观赏的功能,但是,长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美学功能,这便是“分景。这条贯通东西的长廊,将颐和园分成了以万寿山为主的北部山区和以昆明湖为主的南部湖区,游人在长廊中行走时,可以左顾右盼、游山玩水,真正领略到步移景换的审美情趣。此外,前面讲到,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颐和园毫无疑问是属于前者。但是,颐和园中又采用了“隔景”的艺术手法,就是用围墙隔出了一个“园中之园”,就是在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此园仿照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富有江南园林情趣,当年是慈禧太后观赏荷花、垂竿钓鱼的场所。可见,通过这种美学构思,在颐和园这座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中,也可以欣赏到南方小型私家园林的风光。显然,颐和园正是利用多种建筑艺术手段,创造了集雄秀为一身的和谐统一风格,体现出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