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 >> 园林资源 >> 正文 >> 正文

深度分析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来源:园林 时间:2025/7/27
中科医院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写意山水的造园布局

从对自然山水的稍作修葺,到建造时从择地,布局,构建,意境营造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

苏州园林的基本布局是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将山池,花木面对厅堂设置,在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用亭榭楼阁和更细致的庭院来点缀,并通过蹊径将整个园林空间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游的写意山水空间。

1.化整为零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致,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化整为零的景区划分方法,园林分区主要根据造景的需要,在功能上做适当的处理,将主要的精致安排在园林中心的厅堂前。

规模较大的园林将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风景主题和特色,以求园景丰富多彩。为了使园景富有变化,园内各个景区力求通过花木、水景、石峰等元素形成主题和气氛的多样性。例如拙政园“远香堂”背面是水秀的江南风光,南面是峥嵘的峭立山景,周围还有“小沧浪”水院,“枇杷园”以及“玉兰堂”和“海棠春坞”等花木为主题的小景区,使人印象深刻。留园中部以山池为主题,“五峰仙馆”和“东园”以庭院和石峰取胜,西面以山林野趣为主,变化更为分明。这些以花木和石峰为主题的空间在组合上聚散自如,在环境陪衬、建筑物的形式和高低大小等方面也力求变化,使园景绚丽多彩。

苏州古典园林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样的,除了用假山、树木等元素之外,还大量采用墙、廊、屋宇、桥梁等建筑来划分造景所需要的空间。一般来说,小面积的园林其边界和各个区域都是通过屋宇和廊墙来分隔的。例如拙政园中部通过若断若续的走廊、疏朗的假山、或隐或现的云墙分隔空间,使景区自然而活泼。而一些小的景区,例如留园的“石林小院”、拙政园的“小沧浪”,也常常采用以院墙、建筑为主的混合分隔方式来处理空间。

2.庭院深深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述对苏州古典园林也适用。苏州园林强调幽深曲折,因为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景的深度。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平面必然是不规则的,园林造景道路环绕、山径曲折,使景致一层一层地展开。在园林的布局中,增加庭院深度感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了风景之间的层次与引申。大多数园林在进门的地方都设有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地阻隔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角园景,然后几经盘绕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白墙小院中的几片芭蕉叶,几株翠竹,透过漏窗隐约可见,推远了空间的深度,激发了游兴。这种靠“隔”来表现的景深,造成观赏者的“悬念”,达到“景有尽而意不尽”的艺术境界。同时,苏州园林重视对景,不管是动观还是静观,绝无轴线对称的现象。从某一点看到的对景,往往要几经曲折才能达到。从拙政园的“远香堂”向西,穿过“香洲”,赫然出现“见山楼”,而向东绕过平台,又有“枇杷园”映入眼前。园内空间一环扣一环,庭院一层深一层,在总平面布置中产生了深度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在苏州园林中比比皆是。

造园如作画

造园如作画。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常在空白之间点拨寥寥几笔,以此便体现了山川之高耸、湖泊之深远。园林的布局亦是如此,以高大的树木为背景,以白墙为界,墙上探出几株体态优美的枝叶,造成园外有景的深度感。

再如网师园水池东北方向的一组建筑,前面是小巧的“射鸭廊”和“竹外一枝轩”,后面是院子与竹林,再向后是两层高的“集虚斋”,层次处理得十分恰当。这种上下重叠的构图增加了景深和层次感,与中国山水绘画中的“高远法”类似

以小见大

对比和衬托是园林布局中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法。一般园林在总体布局上总是疏密相间,从一区转入另一区时,园林的空间由幽曲转为开朗,景物的疏密不断变换,产生对比作用。例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向西,经过一段曲折的走廊后,一片较大的水域忽然出现在眼前。这种进入主景区前的过渡,正是园林布局对比手法的体现。

精致得体

园林要在布局中达到“精而合宜、巧而得体”的境界,这就看造园家在设计布局中是如何运用借景、对景和框景的匠心了。

借景是苏州古典园林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方法。通过借景可以突出主题,强化立意,巧妙地将四周的劲舞借过来,为己所用。根据所借劲舞不同,借景可以分为仰借、俯借、远借、邻借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0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