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的热潮。他们把这称作“中国情调”。而且在18世纪上半叶渐渐地对古典主义艺术的统治地位产生了动摇。
1、17世纪上半叶以前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在马可·波罗时代,中国文化就使得欧洲人浮想联翩。到15世纪末,达·伽马开辟了海上航线,才使得东西方贸易得到飞速的发展。
到了18世纪,只要说到东方,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
年,利玛窦便成了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待了18年,一边学习儒家经典,一边向中国官员讲述他们那里的科学知识,中西方文明交流在这时有了新的模式。
2、“中国热”是如何发展的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热”就已经对欧洲的建筑装饰风格产生影响了。法王路易十四出于对在凡尔赛宫苑里新建了“特里阿农瓷宫”,这座宫殿就是欧洲最早的中式建筑。
那个时候,欧洲人对中国园林信息掌握的不多,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完全靠想象。因此,那段时间中国园林在欧洲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到18世纪初,法国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启蒙运动,古典主义思想已经没有办法起到禁锢作用了,自然主义思想开始影响人们的认知。
“中国情调”也非常符合洛可可艺术家的审美,中国工艺品上画的一切也非常符合法国的装饰风格。
虽然“中国情调”一开始不被西方人看好,可是它成了自然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让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18世纪中叶的产生显得更加合理。
到了18世纪下半叶,西方涌现出了很多中国园林的文献著作。
人们举了很多中国园林的例子,呼吁建造中式园林。在华传教士们深受启发,在与本国人交流时更多地谈到了中国的园林艺术。
年,英国造园家钱伯斯结合了他对园林的理解,创作了《中国的建筑意匠》这本书,这本书与王致诚的书信绝对称得上是18世纪有关中国园林的两大代表作,在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18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变成了欧洲模仿中国园林的艺术中心。这总共有三点原因在此不多做讲述。
、中式造园的一些要素
如果我们研究欧洲18世纪的园林艺术史,我们会发现那些欧洲人非常喜欢“构筑物”的园林小建筑。这些小建筑不仅小巧精致,而且不需要费劲儿维护管理,易于保存。
所以,在那些研究资料和存留下来的园林实物中,小建筑都是出场率很高的造园要素。
在欧洲园林里面最早出现中式建筑是在英格兰白金汉郡斯陀园中的“中国之家”,它是在年建造的,里面有一个中式小凉亭。
-年间,钱伯斯在邱园中总共修建了26座小建筑。
年尚蒂伊庄园里面建造了一座“中国亭”,这是法国园林里面的首个中式建筑,而最出名的就是尚特鲁庄园中的宝塔。
小建筑给那个年代的欧洲人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这些中式建筑融于“如画的”风景中,使人在逛园子的时就有环球之旅的体验感。
可是,这些小建筑的功能性不强,往往会受到人们批评。而那些中式小建筑更不容易被接受,甚至导致人们对中国园林都非常抵触。
因为那个年代的欧洲人并没有有关中国建筑的详细资料,设计师只能通过看图找到一些直观的中式建筑形象。
可是这些插图或图画的写实程度是不够的,这就导致欧洲人设计的中式建筑大部分都十分怪异,跟真正的中国建筑差得很远。
可是在园林布局上,这些小建筑跟我国的中式园林建筑起到的作用没多大差别。
4、借鉴山、水、石、植物这些元素
4.1理水
水在中国园林中可是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之一,它使园林变得非常有生气。
西方园林也非地的地重水景的设计,大部分造园师都非常擅长理水,他们学习中国园林的理水手法很容易。
如果我们要提起花园府邸,首先就应该想到“蛇形湖”:蜿蜒的河流与弯曲的园路完美的搭配在一起,那美景如诗如画。
吉拉尔丹侯爵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埃尔姆农维尔,他把罗奈特河改道,在园中建造了自然式河流,而且在两边建造了自然式河谷地形。
4.2掇山叠石
王致诚在书信里讲了中国园林的掇山手法,他讲述的就是圆明园小山谷,这使得欧洲人也要学习中国皇家园林的建造方法,就算是在平原地区也要建造山丘。
因为受到了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欧洲人把重点放在在园中展示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上。
可是中国皇帝喜欢的是江南山水,而欧洲人喜欢阿卡迪亚、阿尔卑斯山……山景。
其实,英国园林也是有假山的。到17世纪英国人才把那些高高的园墙拆了后,假山就更受欢迎了。
18世纪初开始法国人也学着在园子里堆叠假山,枫丹白露森林里面的自然岩石山就是最受欢迎的造园样板。
4.植物的搭配
中国人非常看中植物,植物要素在中国园林里面会起到辅助作用,可是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植物造景手法并没有多少了解。
为了培养出与中国园林一样的植物景观,他们就学习中国工艺品上画的那些园林景色,在园中放上一些园林植物小景。
真实情况是,18世纪欧洲的自然植被跟中国的植物群落有很大差距,所以欧洲中式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植物景观肯定不能混为一谈。
5、造园思想的区别
法国造园家跟中国造园家一样,认为园林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都想把整个自然浓缩在一个园林里面。这就是英、法两国在自然式造园思想上的不同点。
在英国,人们喜欢把原本的自然景观进行完善;可是在法国,人们更喜欢在园林空间里面打造丰富多变的景致,跟原本的自然景观不一致。
那个年代的欧洲人学习的是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而中国帝王在设计园林时很看中景物的奇特和吸引力。
所以说欧洲人建造的中式园林也被人们视为游乐场所。园主们认为造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取悦”于人,造园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王致诚的书信被传到欧洲两年以后,斯坦尼斯拉斯便就在他自己的法式园林里面盖了一个中式“村舍”。这可是出现在欧洲的首座中式“小村庄”。
4年起,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在圣彼得堡附近的一块土地上建造了“中国村庄”,包括很多中式建筑。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小村庄,我们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在模仿乡村生活这一方面,18世纪的欧洲人并不想以真实的乡村为模板,他们选择直接从别人的作品中,或著作的描述中,或从书籍里面的配图中寻找设计的模板。
这一点或许也可以解释18世纪的欧洲人为什么不直接模仿自然,而是模仿中国园林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同样,中国古典园林所表达的那些主体大部分也都来自山水诗和山水画,中国造园家也没有直接模仿大自然,他们追求的是比现实中的自然更加“真实”的,更加理想化的自然,这就使得中国的园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
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非常看重园林,他们把园林看做人间天堂,就这样发展出了一整套造园体系。
虽然说18世纪的欧洲人完全没有把中国的道家学说考虑进去,可是从古巴比伦开始,西方人也开始造园。王致诚信中的圆明园是“一个真正的人间天堂”,实际上这讲述了东西方人共同追求的造园意义。
6、结语
“中国情调”在欧洲之所以会这么流行,就是因为欧洲人对远东乌托邦模式痴迷地追求。所以说,当欧洲人把中国外强中干的真实面孔了解清楚以后,才知道被他们非常推崇的中国封建文化居然如此落后。
回顾一下17-18世纪的欧洲历史,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对待中国园林的态度不仅仅有在园林艺术理论基础上的探讨,还有受到儒家启蒙模式的影响而进行的省察;这既有对中国园林理想化的夸赞,还有把中国园林妖魔化的指责。
当然了,因为受到历史的局限性的影响,使得中国园林追求的理想化的自然往往会有一些不太现实的成分。
可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否认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产生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园林对欧洲园林产生的影响是由浅入深的,现代人研究这个问题应该客观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