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传统园林园林方法论的底层逻辑
中国园林的底层逻辑,是源自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较西方,中国传统建筑首先表现在对建筑定义的不同,西方建筑主要是“居神”;而中国建筑主要是“居人”,在此前提下,中国建筑又分为“正式建筑”和“园林建筑”两个并行的分类。园林的核心是“居意”,就是诗情画意。具体营造是一个基于标准、模块化与自然共同演化的过程。其特征大约有如下几点:
1,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园林实践中,通过挖掘和提炼,直接展现中国传统园林中“亭廊楼阁”等固定要素,或从传统营造的“砖瓦沙石”等用料中寻求继承与转化,这当然都是保护传统的重要途径,但这都只属“标本”式保护。若从造成中国园林“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着手去研究,找出中国园林的存在之“理”,并设法运用于当今环境,我以为,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活体”保护。
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的本质差别,是源自底层文化的根本不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人的一切努力都是要实现一个神圣的理想,园林采用的是与建筑相近的理性思维,就是运用标准的几何图案和直线表达人的主观意愿,强调的是规则与控制;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只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园林追求的是过程和融合。
王澍在《造房子》里提到,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他以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阐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态度。
这是网上截取的《容膝斋图》的局部。王澍说:“这画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如果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那么,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里,有比造房子更为重要的事情。”
王澍称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只是碰巧在做建筑设计。以此看来,他的文字应该比他设计的建筑更有看头。在他的提示下,我们似乎从倪瓒的这幅画里,的确更能体会天人合一的含义,这既不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也不是毫无作为。天人合一的思路,是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