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似乎都包含着一种“写意”的智慧。园林艺术也不外乎!园林艺术的智慧浸润,归功于中国古代那些园林艺术指导们:文人和帝王!
比如古文总讲求“春秋笔法”或者“史笔”,春秋笔法和史笔,都不是直说,而是曲折表现。比如诗中总有空灵的自然思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你想用语言解释这种意境?很难解释明白,只能体会!绘画、园林也是如此。我们所能领略的总是“言不尽意”,就像我们说起中国文化时爱用的形容词是“博大精深”,具体如何,那就一言难尽了,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写意的智慧,这种空灵感,完全贯注于中国园林中了。在中国园林中转悠,你总能有一种眼前所见模棱两可的感觉,一块石头,一曲流水,像是什么,但似乎又不像。而这种像与不像重重叠得地搭配在一起,即便是千年以前的东西,你身在其中,依然能如时空转换,生出层层叠叠的感悟。
写意,是一种智慧,也是园林艺术的魂灵!
这种智慧,是中国历代的文人贯注的,从而发展为内涵极丰富的山水艺术体系。想明白中国园林,自己看未必能看出来,我们总是通过文人的“言”——诗歌或散文——以及“言”中的意境去对照领悟,激发自己心中之“情”,结合那“景”去思考。
所以,中国园林艺术的内涵不是独立的人文倾注,而是一种群体意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