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所见,仅为整体之某一局部。每当游者向前探寻,逐次展开,诗句铭文,激发想象,无边景色,引人遐思。”
这是11月出版的《东南园墅》中描绘游览中国园林的体验。书的作者童寯认为,相比“法兰西注重理性、强调逻辑”下所造园林的“单调感”,中国园林“不惜任何代价,以避免僵硬几何、刻板秩序”,其“率性与放诞”感,与中国文人哲学完全合拍。
由浦睿文化提供
童寯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与杨廷宝、梁思成、陈植等同窗学习。年秋回国,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童寯仓促离开沈阳。两个月后辗转至上海,从此在一个彻底陌生的文化地域里开始了全新的事业。在上海期间,他与陈植、赵深共同组建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数年之内完成了南京外交部大楼、中山纪念馆、大上海大剧院等建筑。年淞沪战役爆发,童寯跟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前往重庆。
在上海的短短6年间,童寯完成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江南园林志》,这是我国现代最早一部运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也是在这期间,童寯开始以英文发表《东南园墅》中的内容。
这张照片是年是在杭州玉泉山拍的,最左和最右分别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回来的童寯和陈植。九一八事变到南方之后,在杭州所获得的一个难得闲适瞬间。图片由童明提供
最初,这是一本面向西方世界的科普读物。鉴于当时世界对于东方园林的认知在于日本,为了更正这种观点,童寯开始刊登与园林相关的系列文章。在《长夜的独行者》一书中提到童寯曾说,“外国人竟然以为中国的园林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我要写一篇东西,我们这方面的书太少,日本这方面的书特别多,所以西方人误以为中国园林受到日本的影响,本末倒置”。
-年期间,他为《天下月刊》每年撰写3篇英文论文,向世界介绍中国刚刚兴起的现代建筑,同时介绍中国文化,其中一篇为ChineseGarden,刊登于年10月刊。年,童寯为重庆的一些学者合写的英文专册ChineseCultureSeries撰写了ChinesePainting及ChineseGardenDesign两节,然而此书未出版。
年10月的《天下月刊》,由童明提供
直到年,童寯以50年间陆续写成的英文论文为基础,写成《东南园墅略》。年3月,他在病榻上口授此书结尾部分,才最终成稿。两周后,童寯去世。但一直到年,《东南园墅》才借东南大学建筑系系庆的机会得以出版。
上世纪30年代,童寯基本每个周末都往返于江浙沪一代的园林之中。但当时的园林并非现在的景象,处在“房屋倾圮,假山荒芜,杂丛满生”的境地。“这种紧迫感可能是他(童寯)在随后的50余年间,对于园林的研究始终坚持不懈、勤耕不辍的根本原因”,《东南园墅》再版译者童明在童寯的另一本著作《论园》序言中写道。
童寯将园林视为有文化主体生命的一种建筑形式,他认为园林的布局首先考虑到的是韵律及和谐。仅是园林的植物里,除了观花、观果、观叶类之外,还有专门能带来聆听愉悦的植物,如风中树叶的瑟瑟声,落在睡莲科植物上的雨点声,还有鸟虫的吱喳声。说到底,“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中国园林则意在会心”。
有别于一般建筑史视角下以记录、测绘、历史考证以及图像解释的视角撰写园林,童寯以一个出色建筑师的眼光点出了园林的意趣。他认为,“情趣在此之重要,远甚技法与方法”。这种情趣,体现的是中国文人所谋求的“乡绅之闲适生活”。而园林的曲径通幽则充分体现中国园林隐匿与探索的主题,“这种被延迟的快感,实为双倍享受之愉悦”。随机漫步于万花筒般构造的园林之中,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幻境迭声,迷津不断”。对于大众而言,《东南园墅》是一本如何欣赏和体会园林之美的读物。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本书译者童明认为这也是一本深度极高的理论著作,童寯在其中解析了园林是如何营造的。深受童寯影响的国美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就曾反复读了六遍《东南园墅》。作为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得主,王澍被国外建筑学者评价为“发明了一种特别和视线移动有关的建筑语言”。王澍认为这和中国山水画有关,而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最早就是被童寯先生的《东南园墅》一书内的问题给刺激出来的”。童寯先生对于园林情趣的解读,在王澍看来“基本上变成了建筑理论可能的基点”,他意识到“园林营造不从理论开始,不由方法左右,和重要与否无关,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字:情趣”。
《东南园墅》版,来自豆瓣
年,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重新翻译了此书,《东南园墅》再版。与年的第一版不同,再版的翻译在形式上采用了骈体文,但词汇却并非骈体文的绮丽,而是简明的。童明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决定,他对《好奇心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54.html